 |
漫画 沈欣 |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又到了出去“嗨”的时节。尤其是每个周末,只要不下雨,周边热门景区的客流可以用“井喷”来形容。 面对车流、人流,不由得想起那一句说:“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要想玩得尽兴,在玩的时候,心里关于“安全”那根弦还是得绷紧了。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洪茜琼 防交通事故 眼下,很多人都喜欢自驾游。上路前,大家要记得先认真检查一下车况。 市民朱先生就曾有过一次粗心的经历: 急匆匆出发上路,结果在景区门口被好心的保安拦下,“先生,你的右后轮没气了。” 他下车一看,果然,车轮上不知何时扎了两枚钢钉。 “肯定是出发前就已经破了,否则气也不会漏得那么快。”回想此事,他心有余悸,“幸亏没有开车上高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搭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景区的朋友,有时难免会遇到下客点距离景区还有一段距离的情况,坐还是不坐? 为了省点力气,市民庄小姐就坐上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反正对方也才讨价3元。” 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狭窄的山路上,为了避让对向来车,电动三轮车司机猛打了一把方向,坐在后面的庄小姐猝不及防,下巴磕在车档上,鲜血直流。 原本愉快的“踏青”最终只能以跑医院收场。 “司机也没几个钱,最后还是我自己掏的医药费。”庄小姐很郁闷。 出门在外,遇到那些没有运营资质或者一看就没有安全保障的车辆,大伙儿还是要避而远之。 在景区出口处,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等着搭车、打车的人很多。等了十几分钟,好不容易盼来一辆车,有些人便心急火燎地往前挤,甚至直接跑到机动车道或翻越隔离栏到对向车道去拦车。旁人看了都替他出一身汗。 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大伙儿在等车的时候,最好还是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再上车;不要突然从车前车后猛跑而出,防止其他车辆来不及刹车。 防火灾 出门在外,往往是阳光灿烂的好日子。人在太阳底下走一走都有口干舌燥的感觉,野外的花花草草也是如此,稍微沾到些火星,就容易酿成大火。 市民吴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出去郊游,开了两个多小时的车,有点犯困,下车后偷偷跑到人少的草垛边去抽根烟解解乏。 不一会儿,妻子招呼他过去,吴先生赶紧掐灭烟头,往草垛里一丢,就匆匆跑过去。 “哎,哪儿怎么有火光?”突然有人叫道。吴先生扭过去头去一看,发出火光的地方正是他刚才扔烟蒂的地方,便赶紧跑过去,狠踩了几脚,将火苗彻底踩灭才敢离开。 出门踏青,大家如果实在烟瘾发作,也千万不要再易燃的山地、林区和草堆附近吸烟。 如果是去野炊的,离开前一定要反复检查确认明火是否已经全部熄灭。 防扒窃 景区虽然游客多,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夹在人群中的一些“游客”玩得不是那么“认真”,总是东张西望,想是在找什么东西。 大家带包坐车,切记要将包拉链拉上,就像俗话说的“财不外露”,才不会被人给盯上。 “我当时就在上车前掏皮夹买了个面包,可能那个时候就被人给盯上了,结果等我下车一翻包,皮夹就不见了。”市民师小姐懊恼不已。 除了要看好随身携带的值钱东西,在一些行为细节上稍加留意,也能挡住蠢蠢欲动的“第三只手”。 外出踏青,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多都是一大家子或者朋友、同事三五成群,尤其是遇到有车来时,更是习惯了呼朋唤友,一拥而上。 殊不知,“第三只手”是最乐意看到这种情形的,人多混乱,也是他们下手的好时机。 因此,在上车时或者在车上,遇到有人故意挨着你或者碰撞你,就要加倍小心了。 防走失 景区人多拥挤,经常能听到景区广播找人,其中又以孩子、老人走散的比较多。因此大伙儿在带着孩子、老人出门时,尤其要照顾好这两类人群。 还有一个建议:出门时最好在孩子和老人身上留个小卡片,写上家人的联系方式,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外出踏青时选择到景区之外的山野间看看更为原生态的风景,因此驴友走失、走散的消息也频频见诸报端。 因此在外出徒步登山时,大家要考虑得更周密些,不要擅自改变预定路线和时间,沿途做好标记,防止迷路。 一些情况不明的路、洞、潭、河等不要贸然前往。有些山洞未经开发,洞中光线昏暗,不具备游览条件,贸然进洞,极可能失足、迷路,造成危险。 同时,出行时最好随身携带救急药品、通信工具及简易报警器材,如手电筒、哨子、喇叭等。 防中毒 踏青到山野,看见各式各样城市里少见的花花草草,很多人总是抑制不住想要亲近自然的念头。不过,在山野间,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跟人亲近的。 在郊外游玩时,大家最好不要涂抹太多的香水、发胶等芳香化妆品,随身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也要密封好,以免招惹蜂虫。 在荒草树丛中行走时,要用绳子把裤腿和上衣袖口扎住,边走边用细棍拍打前面的草丛,避免被虫蛇咬伤。 最好再随身带一块肥皂,一旦被蜂蜇,应立即拔出毒刺,用清水冲洗伤口并抹上肥皂,以其碱性去蜂毒,并立即上医院治疗; 此外,不要贪吃,不要随便采食野菜、蘑菇、野果,以防食物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