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警方·服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0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务员考试诈骗”,哪个环节最容易上当?

  再过不到一个月,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就要“开锣”了。紧张“备考”的除了考生,还有那么一伙人,他们早就在公务员考试的各个环节都埋下了“地雷”,坐等愿者上钩。作为考生,又该如何“避雷”?

  整个公务员考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环节:报名———培训———笔试———面试———录取。

  “地雷”又埋在何处呢?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公务员”“考试”,就会跳出来各种各样的“公务员考试网”“公务员考试培训”等网站,页面都很精致,真真假假,并不是普通人一眼就能分辨的。

  实际上,这其中有不少就是骗子设立的,他们在网站上发布诸如“预报名”等虚假政策信息,甚至兜售假的公务员考试书籍,吸引没有经验的考生上当。

  有些骗子直接走到“台前”跟考生面对面。他们往往以“曾参与过公务员考试命题”的“专家”的名头出现,组织开展公务员考前培训班、面试辅导班,通过收取报名费、辅导费等进行诈骗。

  等到考试临近,各式各样“真题出售”的短信便会如雪花般飞到考生的手机上。而这个环节,也恰恰是考生最容易上当的。

  28岁的王先生就曾收到过一条类似的短信,对方称可以提供公务员考试的试题。

  他当下便有些心动,一边上班一边备考,的确非常辛苦,“万一这题目是真的……”

  抱着一丝幻想,他通过短信中提供的QQ号和对方取得了联系。

  对方一开口就要价7000元,这已经是王先生两个月的工资。王先生有些犹豫,可转念一想,自己要是这回真的能顺利通过考试,这笔钱岂不是很快就能赚回来?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王先生咬咬牙,往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汇去7000元。

  “试题”倒是很快收到了,可无论王先生怎么操作,怎么都打不开那个文件夹。一问对方,原来还配套的密码才能打开。

  “我可以把密码发给你,但你还得付5000元解密费。”对方索性“狮子大开口”。

  这让王先生有些窝火,可一想到自己已经付出了7000元,此时若打退堂鼓,那7000元岂不是打了水漂?思前想后,他带着有点无奈的心情,又给对方汇过去5000元。

  这件事的结局一点都不出人意料:12000元钱就像“打了狗的肉包子”,有去无回。直到此时,王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可此时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过了笔试,都已经到面试、录取环节,骗子们还是不甘心,想要再“捞上一票”。于是他们把目光瞅准了那些幻想着“天上会掉馅饼,而且刚好砸中自己”的人的身上。

  53岁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先生也算是个尽心的舅舅,自从知道外甥女通过公务员考试笔试后,就一心盼望着她能顺利通过面试,捧上“铁饭碗”。

  因此当身边有朋友说起认识“某领导”可以帮忙“疏通”后,李先生就一直把这件事挂在心上,还多次找朋友询问“疏通”的细节。

  万万没想到,所谓的朋友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眼,以“疏通关系要经费”为由,从李先生那里索取了30000元。

  最终,李先生的外甥女还是没能通过面试。李先生这才幡然醒悟:上当了。

  面对骗子设下的重重陷阱,提醒的话说了很多次:

  一定要到公务员考试政府官方网站浏览信息,正确解读考试政策和规定;

  有意向进行考前培训的考生,一定要到正规培训学校进行培训,以免被不法分子忽悠而上当受骗;

  天上不会掉馅饼,泄露试题可是触犯刑法的行为,骗子自然也不会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

  至于那些所谓“走后门”、“上头有人”的说法更是不可信。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避免上当受骗的“正确打开方式”?不妨可以看看张同学的做法:

  “放下书本,打开电脑,加上我们的QQ,助你一次成功。”正在一门心思准备考试的张同学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看完之后,张同学随手就把短信删了,“不管是真是假,删了以免后患。”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对于任何来自正规信息发布渠道之外的消息,置之不理。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李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