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试点2年,在四个大城市推出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只有60户78人参保的状况,似乎印证了这个保险市场非常狭小。但是面向小众市场的产品,就不具备存在的意义了吗?大头菜认为不然。 以房养老从来就不是一个大众化的产品。即使是开展此类业务较早、也相对较为成功的美国,有条件参与的老年家庭也只有约3%的参与比例。对于面向小众市场的产品,以数量来论英雄不科学。 在物质条件改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一个产品想要做到老少通吃是很难的事。很多产品取胜的秘诀在于抓住了细分市场,满足了特定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作为一只小众保险产品,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也是如此。 我们拿数据来说话。根据目前唯一推出此类产品的幸福人寿的统计,从区域来看,一线城市(北上广)相较于二线城市(武汉)对该产品的需求更显著、认知度更高;从家庭构成来看,无子女家庭老人占到40%,主要是孤寡、失独老人;从年龄来看,平均年龄为73岁,年龄最大的85岁;从房产评估价值来看,200万-300万元区间居多,价值最高的房产位于上海,最低的在武汉;从月领养老金来看,以月领养老金5000元~10000元居多,平均为8000元。尽管投保人群还比较少,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产品对于高龄孤寡、失独老人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而且平均月领养老金8000元对于提高参保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提升他们的养老水平方面,也是成效明显的。 保险版以房养老,为拥有房产且能自主支配房产的特定老年群体增加一种养老选择,为老年人提出了一个新的养老解决方案。试点的产品或许设计并不完美,但是我们可以用更宽容的姿态去看待这个新生事物,同时呼吁市场上能出现更多有个性的养老服务产品。 说到这里,大头菜想讲一个小故事,虽然极端,但是可能会帮助大家提升对以房养老的理解。法国人卡尔芒活了122岁,她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一笔投资。1965年,90岁却无继嗣(子女已去世)的卡尔芒签下一份在法国常见的协议,将其独立产权的公寓卖给一名律师。律师同意支付她2500法郎/月的生活费直到其去世为止,交易时公寓的价格等于10年的生活费。122岁时,卡尔芒去世,她从这个律师(在她120岁时已去世)和他的遗孀处总计拿到了96万法郎的生活费,是房产原价值30万法郎的3倍以上(不考虑房产增值和资产折现)。从卡尔芒老太太的经历,或许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自己的健康是最好的投资,敢于放弃对既有财富的迷恋,让每天过得更好,最终的收获将远远超过放弃的财富。 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