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沈海驯 |
精心制作的中国画,都有意识地留下一定的空白,欣赏效果可谓“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经典交响乐常常在激昂的旋律间戛然而止,这短暂的声音空白,乐曲将听众的音乐想象推向高潮,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学作品中,无言堪称语言凝练的最高形式。林黛玉临终前一句“宝玉,你的……”就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在感知世界的时候,如果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补充,直至完整。而“补充”感知对象的过程,会产生强烈的印象,更容易记住。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留白效应”。 “留白”在教育中的作用有时远胜过喋喋不休。曾有这样一位高中物理老师,他不具备流畅表达的基本功,原因是“口吃”,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思维高度紧张的时候,他总是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恰恰是这无奈的“留白”,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时间。 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会把“留白”和“浪费时间”、“管理死角”等同。无余的讲授、繁杂的作业、密集的考试;堆砌的说教、全时空的管理、过多的补习…… “留白”,教师需要,家长需要,学生更需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即使是知识的获得通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一点也勉强不得,因为教育需要放慢脚步,教育应当留有“空白”。这就要求当今的教师和家长具有耐心、从容、宽容、克制、清醒的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能力,“留得从容”、“留得气度”是教育应有的胸怀。还孩子独立的时空,假期的丰富,适龄的活动是教育应有的理智。 从这个意义上说,“留白”已经不仅仅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高层次的教育艺术了,更是一种最低层面上遵循教育规律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