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交流促教育均衡,评价改革助个性发展

海曙向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迈进

  课表编排、教学进度、教学评价和质量考核等教学安排上与结对学校相对一致,新晋学科骨干必须到托管学校任教,班主任工作坊和学科教研、各课组建立统一的校本研修机制……这是今年秋季开学,海曙区推出的教育均衡化新举措—————“中心校带完小”托管模式。

  目前,海曙教育创造了不少响当当的品牌:特殊教育开创“中国样本”、社区教育实现“海曙模式”、符合条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公办100%全盘接纳、民办学前教育扶持有力度……海曙教育也由此先后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科研教改先进基地”、“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现代学校制度先进实验区”等荣誉。

  10月18日至20日,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组来海曙区开展教育基本现代化区督导评估,给予了高度评价。戴巧泽 朱尹莹 罗锋敏

  教育资源实现均衡分配

  近年来,海曙区不断加大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和改造力度,通过撤、并、改薄弱学校,打造优质新校等措施,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目前,区内已无弱校、差校的概念,各初中间、完小与中心小学之间在办学条件上已无显著差距。

  “海曙教育已从基本均衡走向高位均衡。”海曙区教育局局长裘建浩介绍,海曙区在原有“名校带新校”校区化管理模式基础上,今年9月推出“中心校带完小”托管模式,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两年前的9月,南都花城配套小学正式落成投入使用,成为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的第二个校区———实验校区。作为海曙区第一个“一校两址”(新建校区)的试点学校,如何在不影响总部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将总校的优质资源高效地扩大至另一个校区,达成两校区的均衡?

  “在保证两校区教学氛围协调,教学理念一致,教学水平相仿的基础上,适当向实验校区倾斜。”镇明中心小学校长表示,两校区分设两位分管校长除了管理本校区的日常事务外,也有兼管两所校区的工作内容,便于全面了解。校长则全面统筹两校区事务,促进协调发展。教师队伍通过“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组”、“师徒结对组”、“青年读书会”等团队合作引领的组织形式,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开展主题性教学研究,摸索镇明中心小学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均衡发展。

  孩子们实现“学有良教”

  3年前,海曙区出台并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截止到目前,区内已交流中小学干部、骨干教师102名、中小学普通教师87名。今年,海曙区已将流动范围扩展到幼儿园教师,鼓励公办幼儿园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进行3年期的交流,促进幼儿教师师资均衡配置。

  针对小学教师少、教研活动受限的现状,2014年9月,海曙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学区教师共同体建设,全区所有小学千名教师纳入4个学区教师共同体,构建“区—学区—学校—学科”四级网络化的培训体系,让教师在“同伴圈”内发展。

  城区学校校际间的教师校长交流,也让不少学校找到了新的发展特色。宁波实验小学的创客教育起步相对较早,黄铁成原本是该校的一名教师,从该校交流到广济中心小学任校长后,把创客教育也带到了广济,使“创客教育”成为新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将其纳入了包含自理、健体、国学、崇学、向美、博爱等七大体系的选修课系统中,使之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板块。

  评价改革开出“六色花”

  范桂馥小学的足球特色早已蜚声省内外,广济中心小学的创客教育成果多次全国获大奖,孙文英小学的乒乓球有特色,东因中学的感恩教育在宁波全市作经济介绍,市实验学校“励志教育”区域有特色……近年来,海曙区大力发展特色教育,启动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学校走特色化的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格局。

  目前,已经有10所学校被评为海曙区“特色学校”,6所学校被评为海曙区“学校特色”,6所学校被评为海曙区“特色项目”学校,其中多家学校的特色品牌多省、市、国家级荣誉。今年区内各学校以创建美丽校园建设为契机,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内涵提升。

  学校发展有特色,学生评价机制更凸显发展性。2014年,海曙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中小学生“阳光六色花”评价体系改革,以海曙区中心小学、孙文英小学、东恩中学等8所学校为试点,从学生的习惯与思想道德、态度与学业成绩、运动与身体健康、交往与心理健康、审美与艺术表现、特长与个性发展等6个维度出发,建立集教师、家长、社区、学生为一体的“评价共同体”,以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综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