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险不因你厌恶而不存在

  炒股这回事,也挺有意思的。比如10元钱买进一只股票,来了几个涨停板,撑到15元你才卖掉已经算扳得牢了,但是15元买进一只股票,跌到10元,好多人还是不肯割肉,总是幻想着探底回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解释,这属于损失厌恶。

  2002年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教授卡尼曼认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要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也就是说,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收益带来的满足感。

  我们可以来看两个有意思的实验。这个实验是一位叫夏皮诺的美国心理医生请同一批人做的。第一个实验中,人们有两个选择。第一,75%的机会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第二,确定得到700美元。虽然一再向参加实验者解释,从概率上来说,第一选择可能得到1000美元,可结果还是有80%的人选择了第二选择。大多数人宁愿少些,也要确定的利润。第二个实验中,人们也面临着两个选择,第一,75%的机会付出1000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不付;第二,确定付出700美元。结果是75%的选择了第一选择。他们为了搏25%什么都不付的机会,从概率上讲多失去了50美元。

  实验之外的股民们,在股市大考中往往重复作出与实验者相同的选择。止盈容易止损难。一般股民买入股票有了获利就赶紧出手,这只股票或许有75%继续上升的机会,但为了避免25%什么都得不到的可能性,股民宁可接受少赚些,也要剔除赚不到的可能性。如果买进的股票跌了,不少股民迟迟不肯认错出局,想像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下跌只是暂时的,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放大“利好”的部分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不利因素,以便让自己坚持下来,其真正的原因只不过为了博得那25%可能全身而退的机会。结果是小亏慢慢积累成大亏。

  投资市场是一个风险市场,正确进入的顺序应该是了解这个市场,了解风险所在,再进行投入博取利润。但是不少投资者往往是在行情好的时候被“赚钱”效应吸引而一头扎进市场,直奔盈利而来,在亏损、套牢之后才开始意识到风险,才去学习了解这个市场,才知道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厌恶或者说损失厌恶,是深藏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但是风险却不会因你的厌恶而不存在。了解人性对风险的偏好特征,用理性的思维去战胜人性的弱点,在投资市场的搏击中做好风险管理,是获取利润的前提。周静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