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庄德炎老人为公鸡彩灯润色。记者 崔引 摄 |
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闹元宵从正月十三“上灯日”就拉开序幕了。 赶灯 家住镇海招宝山街道西门社区的庄德炎已经80岁了。前天凌晨4点,他就起床开始做灯笼。 因为是鸡年,他这回做的是公鸡造型的灯笼。乍一看到这个灯笼,还真把记者吓了一跳:体型硕大,双手都抱不过来;造型逼真,尤其是鸡爪,无论是形状,还是质感,都跟真的鸡爪没啥两样。 庄德炎很高兴有人留意到自己的巧思:鸡爪是他用玻璃胶一层层捏出来的。 庄德炎花了十几天做这个灯笼,为此还给平时在教的太极拳班的学员放了假。不过,他还是连连感叹“时间不够”,“不然我可以让公鸡的脖子和翅膀都动起来。” 时间紧,不仅因为做那么大的灯笼耗时,更因为在庄德炎的记忆中,闹元宵的灯笼就应该从元宵前半个月,也就是过年时开始准备,赶在正月十三“上灯日”前完工。 一般来说,正月初七、初八,人们就开始搜罗做灯笼的材料:“韧皮纸”或宣纸、竹篾、细绳、浆糊、红蜡烛。 上灯 据庄德炎回忆,他们那会儿常常是在正月十四上灯。不过,民间更广为流传的是“十三上灯,十八收灯”。其中,“上灯”也被称为“试灯”,《百城烟水》中记载“十三日为试灯日,十八日为收灯日。” 不同于正月十五“行灯会”的摩肩接踵,正月十三“上灯日”,随着天色渐暗,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苦大众,家家户户都会将买来的或者自制的灯笼挂到家门前。 北宋梅尧臣曾如此描述千家万户门前烛光摇曳的景象:“竞看繁星在平地,不妨明月满中天。” 按照旧俗,“上灯”前还要举行祭祀仪式:在祖先的神位或画像前,点上三炷清香,斟满一杯清茶,再盛上一碗“酒酿汤果”。 这碗“酒酿汤果”也被称为“上灯汤果”,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用糯米搓成的细小珍珠圆。 在宁波,民间还有过“十四夜”的旧俗。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除了挂灯笼,还会做“响格”。所谓“响格”就是把从山上砍来的毛竹一头劈开,摇晃起来发出“啪啪”的响声。人们拿着“响格”在家里拍一圈,寓意把晦气、蛇虫、病害等不好的东西赶走,欢欢喜喜迎元宵。 闹灯 再过两天就是正月十五了。庄德炎听说招宝山街道的元宵灯会又要举行,他也打算去凑凑热闹。在他看来,过年是一家一户团圆的日子,元宵才是众人狂欢的节日。 相传,元宵最初不是民间的节日,而是帝王家的狂欢。每年到了这一天,帝王家都是“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对民间却是管束严格,甚至还实行“宵禁”。不过,这并不能阻挡民间在这一天狂欢的热潮。 赏灯、赛灯、行灯会、猜灯谜、吃汤团、放焰火……从古至今,民间闹元宵最大的特点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闹。 过去,每年到这天晚上,人们常常会互相宴赏,并称之为“灯宴”;也会借着看灯的名头,成群往来于茶座、酒肆,“达旦不绝”。 其中,最能吸引人气的或许要数猜灯谜了。《梦梁录》中曾记载有“商谜者”“先以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谜。”猜灯谜的人气究竟能旺到啥程度?《清嘉录》这样描述“城中有谜之处”:“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 借着结伴出游赏花灯的机会,年轻的男女们也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或是跟自己的情人相会。于是便有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记 者 石承承 通讯员 沈 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