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A04版刊发的《网红景点“梅花谷”带火一个村 迎来了商机,也面临着难题》报道,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读者给记者打来了电话,对网红景点的保护以及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一些业内人士也纷纷献言献策。 不少网红地成名后,纷纷成为游客的向往地。不过像红杉林、风车公路等部分网红地由于其特殊性,不能作为普通的景点对外开放。资深驴友夏磊告诉记者:“这些网红景点,究竟是养在深闺,拒绝游客游览,还是应该敞开大门,完善各种设施,迎接八方游客呢?我想这个问题是政府和企业需要探讨的问题,也取决于政府部门和企业有没有精力处理这些事情。当然,站在游客的立场,我们肯定是希望开放得好,但是企业的顾虑也在情理之中,希望考虑多方的意见后,能商量出一举多得的举措!” 受奉化区政府邀请,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后林德福去年对奉化十多个村子的旅游发展进行了调研。他认为,网红景点或者网红村的出现是一件好事,提升了一个村庄人气和名气。但如何才能使网红村长久红火,如何将人气转变为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发展的动力,这些才是最主要的难点。 林德福也提出了他的看法:网红景点如要长久发展旅游,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以新建村为例子,梅花经济虽然红极一时,但也非常容易被其他地方所复制。要想把网红的人气持续下去,让游客成为回头客,还需要在乡村配套服务设施、游玩体验项目以及当地人文环境上下功夫。 事实上,粗放零散的经营业态,是国内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的常态。“这样的经营状态显然不可持续。”不少旅游业内人士认为,新建村的旅游开发,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与专业力量的参与,摆脱散兵游勇的状态,“将其视作一个整体来运作”。 光靠政府与村民自发的力量也许不够,在诸多读者看来,引入外部资本,是不二法门。“首先,招商时要设立门槛,不能让新建村重蹈覆辙,变开发为破坏。”读者张巧燕说,其次,村民的参与尤为必要,例如让村民入股等,“这一方面有助于理顺开发者与村民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有利于汇聚众智,提高村民参与村庄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然而要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让“网红经典”不至于昙花一现,或需要在后续建设中保传统、留特色、记乡愁,从“千村一面”迈向“各美其美”。“乡村建设规划要建立在地理风貌、文化传统与村民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把当代村民的生活放进去,让历史遗存与百姓生活共融,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夏磊这样说。 记者 鲁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