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画 章丽珍 |
明明知道是冒牌产品或过期产品,仍然出钱把它买下,然后以此为依据向经营者索赔——近年来,这种特殊的“消费维权”行为日益多见。在今年3·15期间,宁波市市场监管局首次发布相关报告,对知假买假投诉举报进行了重点分析。 1 知假买假投诉举报量增多 市市场监管局昨天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12315热线已累计登记知假买假投诉举报件3485件,现场处置300余件。报告称,从数据看,知假买假人的举报投诉“呈爆发式增长”。从近3年的数据来看,举报投诉量“连续翻番”。 究其原因,是知假买假索赔获利的模式很容易形成示范效应,也很容易效仿,部分知假买假人之间还存在着各种联系,某一地区发生过的知假买假索赔成功的个案,很快会被其他地方复制。 2 虚假广告成投诉举报重点 从知假买假行为的分类看,其中虚假广告已成为知假买假人投诉举报最多的类别,特别是网络购物平台取证便捷、投诉方便、成本低廉,使更多知假买假人通过网络购物方式投诉举报。如有投诉人投诉电商网页宣传上使用“最”“顶级”等用语,以涉嫌虚假广告、欺诈消费者为由,要求电商按《消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予以退一赔三处理,不足500元按500元赔偿,同时要求处理投诉及举报的市场监管部门在规定时限内予以书面答复并回复查处结果,给予举报奖等。受理量最多的虚假广告问题已占“职业”打假投诉举报总量的60.1%。 3 消保委:对消费者保护有限 消保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知假买假人并非以生活消费为目的,而是为了获利,带有明显的经济目的,利用了《消法》保护消费者的惩罚性条款。知假买假人一般会先与经营者协商,协商不成的会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投诉,要求调解加倍赔偿,并要求查处。若调解不成则会以提起复议、诉讼等方式来要挟,甚至有些知假买假人造假打假。这些行为对消费者的保护其实作用不大。知假买假人的举报投诉主要集中在浅显易见的领域。很多是性质轻微,不是主观故意,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责令改正的方式加以纠正的,比如上述知假买假人举报投诉集中的网购广告、食品标签等。很多重大的事件,比如假冒窝点、食品安全等还是需要依赖监管部门的主动监管、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内幕人士的披露等。 4 “职业”打假人将难以得到新《消法》保护 昨天发布的报告认为,按照现在知假买假模式,要把自己伪装成消费者通过索赔的方式来获利,有时还与监管部门形成内耗,这明显与惩罚性赔偿的初衷有违。应当完善违法案件举报和奖励制度,引导知假买假人举报违法案件,并通过举报获得奖励。用举报奖励获利的模式代替要挟商家赔偿的获利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净化市场,有利于知假买假人与监管部门形成合力。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送审稿)》强调以营利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不适用本条例,也就意味着“职业”打假人或将难以得到消法的保护。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职责意识,大力加强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打击力度,补上“职业”打假人“消亡”留下的打假缺口,令销售假冒伪劣行为切实受到严格监督与严厉打击。如此,即便“职业”打假行为不再受到消法的保护,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亦能有效减少发生,令消费者权益获得坚实的保障。 记者 毛雷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