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经济·维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8岁熊孩子玩手游一天充值上万元

律师称,该消费行为超出孩子认知,未经监护人同意交易不成立

漫画 章丽珍

    现在手游很火爆,但是很多游戏要想玩得好,就要花钱买装备或者皮肤,“人民币玩家”和“非人民币玩家”差别巨大。宁波就有个熊孩子为了过把瘾,一天竟连续给游戏充值29笔,共计11497.9元,让家长大吃一惊。

    一天充值29笔共计上万元

    钟先生是外来务工者,在宁波做厨师,他和妻子史女士去年结婚,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今年暑假,史女士8岁的侄子小飞(化名)从湖北老家来宁波玩,和他们住在一起。其间,小飞用钟先生的iPad下载了一些游戏玩。

    刚开始,钟先生和妻子也没怎么在意,可是几天前银行打来的电话让他们大吃一惊。“那天上午,我正在工作,突然接到银行的电话,说我的信用卡在前一天连续支出29笔费用,总额达11497.9元,问我的银行卡是否被盗刷了。”钟先生说,刚接到这个电话,他还以为是诈骗电话,后来接到了银行的短信,里面有每笔支出的详细内容,他才发现出了问题,立即请假回家向妻子询问情况。

    史女士当时也是一头雾水,后来经过询问,小飞终于承认是自己在晚上偷偷摸摸地玩游戏,并且连续给不同的游戏充值了29次。

    而小飞的父亲当时在上海打工,得知情况后,马上赶来宁波处理问题。据钟先生说,妻子和她哥哥为此还发生了口角,小飞家的经济情况也不乐观,还不出那么多钱来。随后,钟先生开始和游戏提供方交涉。

    支付密码是孩子偷偷记住的

    据钟先生提供的信息显示,小飞充值的游戏共有3款,一款为“汤姆猫”,一款为“滑雪大冒险”,另一款为“穿越火线”。其中“穿越火线”的充值金额最高,近8000元,该游戏的出品方是腾讯公司。

    “我和老婆平时都是不玩游戏的,iPad也只是用来上网看新闻和网购的。你从记录也能看出来,这些游戏都是小飞来了之后才下载的,直到银行打来电话我才发现。我第一时间和腾讯游戏联系,可是腾讯方面说这个钱是没法退的。”

    那么,小飞是怎么知道银行支付密码的?钟先生说,小飞已经上二年级了,记性特别好。小飞说是姑姑(史女士)在输入支付密码时,他偷偷记住的。

    钟先生说,现在他老婆要照顾孩子,没有工作,全家只有他一个人在上班,每月工资也并不高。而且钟先生的父亲罹患癌症,在家里休养,每月还要不少费用,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

    “幸亏银行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我并暂时停止了后续支付,不然我的信用卡会被刷爆,损失会更大。这1万多元是我3个多月的工资,这笔钱如果要不回来,对我家的生活影响很大。”钟先生说。

    举证很重要 监护人也有责任

    宁波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周丽娟认为,游戏充值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虚拟货币消费,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相对于实体商品而言,虚拟商品的维权举证更加复杂和麻烦。如果真的是8岁的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状况下,私自进行的充值行为,这种消费行为可以撤销,关键在于举证。

    浙江和义观达律师事务所王丽红律师认为,8岁孩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1万多元已超过其认知,交易成立的话需要监护人的追认。如果未经同意,那交易肯定是不成立的,游戏出品方应当退款。

    但是,这类维权并不简单,还需要厘清以下事实:

    其一,举证是孩子进行的充值,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大的困难,否则就不能举证该购买行为无效,更谈不上后续需要监护人的追认;

    其二,该游戏是否需要实名认证或者一定的身份认证,若需要身份认证,又是其监护人帮助认证,则监护人的过错较大;

    其三,监护人是否知晓孩子在利用手机进行打游戏充值,若平时小额没有进行约束,导致后期孩子进行大额支付,监护人也存在过错;

    其四,各种支付行为需要密码,孩子充值肯定是知晓监护人设置的支付密码,监护人肯定存在监管过错。

    记者 毛雷君 

    实习生 叶西西 

    林 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