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曾是小小的纸飞机的乘客。当一架架亲手折出的纸飞机抛向空中,希冀的心便随之起飞,随着它在空中颠簸、翻转、滑翔,画出永不重复的航线,享受片刻紧张美妙的飞行。 那时候天确实很蓝,蓝天下的日子也的确过得很慢。很慢的日子里,有太多对着天空发呆的时刻,春天的飞絮、夏天的蜻蜓、秋天的雁阵、冬天的雪花,都曾使我们幻想过飞。纸飞机,则使我们第一次加入了飞行的行列。 折纸是一门技巧,现在有了专门讲折纸技艺的书,里面涉及各类折法有数百种之多。但不用看,纸飞机的折法也还能被大多数人随手“捡”起。最简单的就是用一张长方形纸,下端掀起两角,对齐压平,上翻;再掀起两角斜对,用先前一角扣住,纵向折三道,机身和两只机翼便已成形。 纸飞机飞行表现的优劣,全看机翼与机身的各项比例和角度,所以折的时候需要细心拿捏,而且需要试飞多架,才能选出一架姿态优美、飞行时间长的精品。 所以,折纸飞机,需要很多废纸。 纸,是一个孩子最早可以大量拥有并自行支配的物资。还没有发书,书包里就先有了家长们按入学通知买好的各种小本子:生字本、算术本、草稿本,等等。通常,还没等日积月累的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把这些方格、横线一页页填满,废纸就已开始大量产生了。 学童废纸多,是自古就有的。旧时人们对写有文字的纸张心存敬畏,读书人要在书桌旁摆一个字纸篓,将不要的纸丢入其中;会有专门收字纸的人定期上门,将字纸倒进贴有“敬惜字纸”红条的专用箩筐内,再用扁担挑到专门修建的“敬字亭”去焚烧。 现在,这些字纸被折成小飞机,得以一飞冲天,也算是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去处,料想那造字的仓颉老祖在天有灵,也不会特别生气的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用航空事业还没有面向国内大众,在人们的观念里,飞机基本上不是交通工具,而只是战争武器。虽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援华抗日的美国空军名将陈纳德及其飞虎队,当时的孩子们没人知道,那些空战史上的精彩场景被当时的特殊政治背景遮盖了;但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的余波却还在一些电影和样板戏里激荡,当时孩子们流传很广的一本小人书,就叫《战斗英雄杜凤端》。 那时的男孩女孩,都在纸飞机的机翼上用铅笔和蜡笔画上志愿军空军的五角星标志,有的还在机身画上机关炮,想象自己像杜凤端一样飞上蓝天痛歼美帝,心情非常豪迈。而纸飞机的飞行特点,也时常很给这种豪迈提气:有的扔出去,会在空中急停,然后或盘旋俯冲,或来个鹞子翻身,仰飞侧飞,其机动灵活惊险多变,绝对超越现在有些空中特技表演,地面上的欢呼叫好也十分鼓舞士气。 不知是谁,还发明了飞机撒传单的花样:撕些碎纸片,写上“美国佬投降吧”一类口号,夹在机身里一起抛上天,待飞机空中翻转,满天纸屑飞舞,地上的欢呼更是像过年一样……节选自《那时儿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