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凌琳 讲述人 贝发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邱智铭 2004年7月20日,美国最大的制笔企业Sanford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启动“337调查”申请,以“侵犯其品牌记号笔‘商业外观权’”为由,将包括宁波贝发集团在内的4家中国制笔企业推上了被告席,企图用这最后一根“大棒”,形成对美国制笔产业的保护壁垒,重新赢回市场。 “独门秘招”打赢“洋官司” “这是一场需要兼具勇气、智慧和担当的较量。”回想起十多年前的经过,被尊称为“中国笔王”的贝发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邱智铭感慨颇深,“中国加入WTO之初,诸如‘337调查’‘商业外衣’等商业词汇对于国内企业来讲甚至都是陌生的,贝发在那个时候遭遇到来自国外的贸易制裁,其中的恐慌和担忧在所难免,得到消息后,我们一度纠结,打或不打,极难抉择。如果应战,从周期上要以‘年’计,从成本上要以‘百万’算,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若放弃,不仅贝发将被迫失去美国市场,国内同行的标记笔出口都有可能受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起诉讼费用高达百万美元的官司事关中国标记笔产业的出口市场命运。” 据悉,Sanford公司是全球书写工具行业中高端产品的“巨头”,年销售额17亿美元左右,而当时,宁波贝发集团已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制笔企业,2004年出口额达9650万美元。随着产品出口量的逐年增加,与Sanford在国际终端市场上的正面交锋只是时间问题。邱智铭告诉记者:“那时候,贝发笔从质量、工艺水平来看,与Sanford公司的笔已无差别,但价格上却占据了绝对优势。2004年年初,该款贝发笔在沃尔玛超市上柜两个月,销量就已是Sanford公司同类产品的7倍。因此Sanford的发难,绝不仅仅是维护自身的‘商业外观权’,其目的不外乎两种:一方面想利用“337调查”阻止低成本产品的市场扩张步伐;另一方面,想从诉讼中捞取一笔巨额专利使用费,削弱对手的价格优势。 于是,贝发作出了单独应诉的重大决策。 “那一年,我去美国商讨这场官司可能需要花费的时间、费用以及应对策略,因为认识的律师有限,我们花了几天时间,一连跑了芝加哥、纽约、洛杉矶三地,咨询了五家律师事务所,对整件事情的轮廓、脉络渐渐清晰起来。”邱智铭娓娓道来。 正如邱智铭所言:“胆量固然重要,技巧比胆量更重要。”在美国律师的指导下,贝发针对ITC和Sanford公司提出的数百个涉案的质询问题,按时给予了详细答复,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材料和样品。而针对Sanford的指控,贝发充分运用被诉公司的权利,采取“消耗战术”,向对方提出质询。“所谓‘消耗战术’,就是我们不把发现的数百个问题一股脑地抛出来,而是逐个抛出,有理有节,而后等待美方公司调查取证、ITC仲裁委员会分析。”对于这场“洋官司”中的“独门秘招”,邱智铭颇为得意。一年后,他赴美与美方公司高层谈判,而Sanford公司因为预算受阻,不得不提出庭外和解请求。这场由宁波民企独自应诉的中国制笔业知识产权第一案终于“拨云见日”。 在这场“对抗”中,贝发付出了100多万美元的代价,而Sanford公司花费了预计300多万美元。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这场官司以“和解”告终,贝发却是赢家。美方公司撤诉后,贝发的这款原本差点被定为“反倾销”的产品迅速打入了美国市场,至今仍保持着每年千万美元的销售额,这更是企业积极、巧妙应诉的最好回报。 做过被告,也做过原告 “一支笔虽然是一个品类不大的产品,但涉及专利、知识产权,牵扯到的贸易纠纷面之广、形式之多,却不容小觑。”邱智铭感叹,“过去十多年,贝发曾面对美国、欧盟、巴西、土耳其等地的反倾销、加征关税等贸易壁垒,做过被告,也做过原告,有赢,也有输。” 他向记者提及曾经与德国企业的一场以失败告终的反倾销官司,这场在德国地方法院一度打赢了的胜仗,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在欧盟最高法院落败,个中缘由,值得深思。2006年,贝发集团的HY1014荧光笔刚一出国门,便先后遭遇了德国百年国际大牌企业Stabilo公司4次涉嫌侵犯专利诉讼,2次外观专利无效申请,这家“百年老店”同时在德国、西班牙、卢森堡对贝发提起诉讼,这场维权,贝发打了整整4年,最终以70多万欧元的成本,换来了2.5万欧元的赔偿,代价谓为沉重。 把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历练 “我们的每一次失败,无一不给自己留下‘吃一堑,长一智’的深刻教训,而每一次胜利,看似损失不少,却为自己赢得了市场和未来,更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加码’。”邱智铭说,“我们不是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尽管贸易中有诸多不公正,也无处申辩,但我们至少能多去了解一些相关行业标准,不主动触犯,有备无患,不至于在遇到时无能为力。比如说,‘337调查’一案,贝发之所以能化险为夷,是因为我们当时已在世界范围申请了425项专利(其中近300项已取得授权),并在73个国家注册了商标;又比如,特朗普刚刚提出的600亿美元贸易制裁,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我相信我们都更有经验、更专业也更有实力去应对。” 事实上,相比十年前,最近几年,贝发遭遇国际贸易制裁的频率已显著降低。邱智铭深信:把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历练,企业在阵痛中才能获得更长足的进步,而后在调整中寻求更长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