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8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对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分和排名。报告显示,最接近“竞争力前沿”的经济体是美国,其次是新加坡和德国。全球经济体竞争力平均得分为60分,意味着在数字技术加速推动世界转型过程中,大多数经济体距离达到最佳竞争力状态仍存在一定差距。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竞争力表现差异很大,表明即使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也存在诸多待改进的空间。 在金砖国家中,仅中国和俄罗斯入选榜单前50,中国的竞争力最强,位列全球第28位,得分为72.6分。评分显示,中国的创新力接近意大利,与澳大利亚差距较小,优于印度和俄罗斯。 增强经济弹性和开放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全球竞争力排名前20的经济体都是高收入经济体,只有马来西亚、中国、泰国3个非高收入经济体进入前40,表明竞争力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竞争力表现较好的国家对各种冲击的适应性也更强,更有能力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因此,在当今世界技术变革、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多种因素交织的动荡环境中,增强经济弹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报告也指出,更开放的经济体更具创新性,市场更具竞争力。再分配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旨在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累进式税收,可以帮助减少不平等,但不会损害国家的竞争力水平。 对许多竞争力较弱的经济体来说,发展缓慢的根源仍然是体制、基础设施等长期存在发展问题,低收入经济体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不应忽视这些问题。尽管技术可以成为创新和商业活力的催化剂,驱动经济增长,但如果仅仅依靠技术来解决教育、卫生、治理或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利用技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仍然难以实现。 创新已成为几乎所有经济体培养竞争力的关键。但大多数经济体的创新发展方式仍然很模糊。报告显示,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创新大国,包括德国、美国和瑞士。绝大多数国家的创新能力仍然非常有限,局限于本土化或非常少的部门。在以色列和美国,人们对创业风险的态度最为积极,而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尤其是在韩国,人们对创业风险的态度倾向于更消极。 报告认为,全球有必要建立一种更全面的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各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和包容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助理研究员 王斯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