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3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人的行板

——读高鹏程散文集《低声部》

    􀴁蒋静波

    年前,诗人高鹏程送我一本入选《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3辑)》的新书《低声部》,本以为又是一本诗集,翻开,才知是他的首部散文集。

    一直以为,对于一位作家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尤其是散文。与高鹏程相识一年有余,因文学之由虽时有交流,我对他的谦和、儒雅、才情以及对写作者的热情帮助,留有深刻印象,而对他的其他方面知之寥寥。细读此书,我对作者的经历、心路历程方略知一二。

    散文集分“海边”“回乡记”“世相速写”“火车与波浪”及“低声部”等五辑。前三辑记录作者之前在远离故乡的工作地滨海小镇的风物、世相以及还乡时的见闻,“火车与波浪”是作者的一些写作心得,“低声部”记录了作者平时的一些心绪。此书是他从故乡到异乡辗转迁徙中如歌的行板,是他近20年来心血的结晶。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种种融入异乡的努力以及在文学中寻找寄托的历程。

    本书诗文并茂,映照成趣。在《高度与光线》中,作者在对烽火台、渔火、灯塔的观察中,引用了几首自己创作的诗,这些诗本身就是对同一题材的叙述或补充,使散文的叙述得以拓展。《博物馆》(一)、(二)则是对同名系列诗歌所作的创作说明,“我理解的诗歌,是一种公开的隐私,是一个孤单的、封闭的人试图隐秘地敞开他的怀抱,去寻找高处和远处的呼应”,而“一个人只要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辰,他就不至于迷失”(《动荡:从渔港马路到靖南大街》),则是对自己坚持诗歌创作的自白。我在欣赏着散发诗意的文字时,也为作者对诗歌写作的执着而肃然起敬。

    怀乡是贯穿全书的主题。出生在甘肃的高鹏程,大学毕业后来到远离家乡的海边小镇工作,时至今日,栖居异乡的时间超过了故乡。但他始终放不下对故土深深的牵挂。“你好,村道口的老槐树。你好,槐树上的两只喳喳叫着的喜鹊。对于一个九岁离乡借宿在外省枝头上的人,一份惊喜已经足够,而你们,却给了我双倍的心跳”(《你好,村庄》)。游子回乡后惊喜交集的心情跃然纸上。在《白杨树》中,故乡的白杨树在他眼中曾“乏善可陈”,但“我在外省谋生,在经历了很多事后,我忽然对自己曾经鄙夷过的这个树种有了不同的认识”,以至于他“时常在梦中梦见这种常见的树种,而且往往呈现出异象来……我梦见的,其实就是自己的镜像,我其实就是它们中的一株……”白杨树的寓意不言而喻。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试图用自己的文字“来呈现、解读有关故土的一些历史文化遗存……我要做的是在一个事件、遗址、遗迹下面,去拣拾那些被失手打碎的江山的只陶片瓦,擦去上面的泥土,让它露出光亮的釉色……”(《萧关古道:边境与怀乡》),为故乡的申遗出力、呐喊。故乡应为有如此赤子而感到骄傲和感动。

    当然,作者也在努力融入栖居地的生活,创作了大量关于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作品,如诗集《海边书》《风暴眼》《退潮》《县城》,并成全了一个诗人高鹏程。即便如此,在此类散文中,仍弥漫着漂泊的沧桑,“是的,我一直在渴盼。但从未得到让我心安的那盏……”,“作为一个借居在这个海滨小镇的异乡人,作为一盏漂荡在石浦港多年的渔火,也许,我还将继续在这里漂泊……”“但我知道,我的灵魂并不属于这里”(《高度与光线》),“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伙伴就是自己那颗凄凉的灵魂。”(《海山小记》)文字是内心的烛照,这些文字,如一颗遥远的星星,孤独清亮,让人不忍直视。

    高鹏程的文字,洁净利落,孤冷税利,“我想我也一直在失去,失去故乡,失去亲人,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死并不可怕,但遗憾的是一个人心里的秘密,它未曾与人相遇的部分,未曾与另上颗心触碰的部分,再也无法相遇和触碰了,无论爱与被爱,再也无从感知了,这才是最大的悲哀”(《我之将死定会把你感动》)。与其说是在缅怀一个人,还不如说是在剖析自己。深夜里,读着读着,仿佛有一枚针刺中了我内心的柔软之处,不禁泪盈满眶。

    愿高鹏程如今工作的小城能让他得到故乡的温馨,愿更多人倾听他一个人的行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