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国素 艾是江南农村做麻糍、青饼、青团的主要辅料。清明时节吃艾青饼、艾青团、艾麻糍是一种传统。相传大禹治理水害后,江南地区冬能种麦,夏可栽稻。从此,江南的老百姓每逢清明节,就用青饼、青团来祭祀大禹。现在清明扫墓,祭祀祖宗时也会供上艾青团或艾麻糍。 艾分两种,能食用、能做艾青饼、艾青团的俗称“艾青”,不能食用的俗称“艾苋”。只有生活在江南农村的人才能分辨艾青与艾苋。艾青无茎,叶柄红且较短,叶片羽状,边缘分裂浅,叶面淡绿色,叶背有白绒毛,香味浓烈。艾苋长大后有茎,叶柄绿且较艾青长,羽状的叶子边缘分裂较深,叶面墨绿色,叶背灰白色,香味淡。两者幼小时差别不大,只有到了夏天,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因为艾苋的茎能长到一米多高。 艾苋尽管不能食用,却自有妙用,一到夏天,人们就用晒干的艾苋熏蚊。记得小时候晚上乘凉时,我母亲抱出一捆艾苋点燃,其飘起的一股带有清香的烟,将猖獗的蚊子赶得无影无踪。那时候,农家的大门口坐满了大大小小的人,孩子们摇着蒲扇,一边望着天上的月亮在白云间穿梭,一边听着各自的母亲讲那过去的故事。这是一段最温馨的时光。 艾还是一味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用艾青制作的干艾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用艾苋制作的干艾就略逊一筹了。干艾揉成艾绒制成艾条、艾饼,是中华传统针灸的主要材料。正是艾的这种特性,旧时江南农家门前挂艾也是习俗。每到端午,人们把几枝艾苋、菖蒲扎成一束,倒悬在自家的门框上,一直挂到第二年,再用新鲜的换下来。我曾问过父亲为什么,父亲说,菖蒲是剑,挂于门前,驱魔祛鬼;艾是药,避邪杀毒,百病消散。直到现在,这种传统的习俗还能在一些老派的人家门前见到。 做青饼、青团的青叶,除了“艾青”的嫩叶,还有佛耳草的嫩叶,地方名称“荷花囡”,也最为常用。所以,不管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青饼、青团,都被称作艾青饼、艾青团、艾麻糍。 小时候,母亲常常差我出去釆摘艾青,因为分不清艾青与艾苋,只得去田埂上和麦田坑里找佛耳草,不到半天,也能采回半篮。佛耳草有好多种叫法:荷花囡、鼠曲草、绒毛草、丝棉草等,开金黄色聚状形小花,叶互生,两面均有银白色绒毛,毛茸茸形如佛耳。它也是一味中草药,可用于治疗化痰止咳、祛风湿、降血压等。多生长在麦地坑、稻田的田塍上和果树地上。到了麦收时节,佛耳草会盛开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色泽鲜艳,非常漂亮。 艾麻糍、艾青团、艾金团等好看又好吃,做起来却有点费劲,但过去农家到了清明、谷雨、立夏时节几乎家家都做,因为人人爱吃。立夏时节的青团叫米鸭蛋,家家户户用米鸭蛋来慰劳辛勤劳动的人们。 艾青叶和佛耳草都要先用清水浸泡,洗净后用开水在锅里煮开,然后捞出来用冷水冲凉沥干剁碎,按八比二的比例加入晚米粉和糯米粉,加水揉透上锅蒸熟。如果做艾青团,就在搓圆的粉团中塞入馅料,甜的如豆沙馅、芝麻猪油白糖馅,咸的如雪菜肉丝馅、萝卜丝馅等。甜团搓成圆圆的,咸团故意留一条尾巴。做金团为了大小一致,形状规则,农家大多用碗底当作模子。把碗倒覆,先在碗底放一块浸湿的纱布,搓圆的粉团滚上金色清香的松花粉放上压扁,将纱布一拉,一个圆圆的有着细细纱眼的香喷喷金团就掉了下来。过去大户人家备有专用的木模压印,木模刻有各式福、寿、鱼等吉祥图案。带有吉祥图案的金团还是农村送亲友的通常点心。做青饼和青团有两种做法,生做和熟做,各有特色。 所有能做艾麻糍、青饼、青团的艾青叶都是有季节性的。到了夏天,艾青都老了,如果平时要想吃青团的话,就要在清明与立夏季节将艾青叶釆摘来洗净,开水炸后沥干晒燥磨碎,储藏备用。 如今,清明时节吃艾麻糍、青团的传统习俗仍然没有改变,但家庭自己制作已经渐渐地消失,市场上的点心店都能买到,好在农家乐还能体验到传统的制作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