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轮桌饭

    􀴁沈荣泉

    听老一辈人说,早先的私塾老师是上学生家轮流着吃饭的,今天到这个学生家,明天去那个学生家,此谓之吃轮桌饭。

    过去,在我老家的村子里老人吃轮桌饭很普遍,记得邻居家有个我叫阿太的老婆婆,她有5个儿子,阿太就在这5个儿子家中轮流着吃饭,先在大儿子家吃10天,再到老二儿子家吃10天,接下去便是老三、老四、老五,等一个流程过去后,便又从老大家开始,如此依次类推地轮流着吃。也有老俩口双双在几个儿子家中轮流着吃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是一天或几天一轮,有的则是一个月或几个月一轮,也有半年一轮的,以此作为赡养老人的一种方式。

    以这种方式赡养老人,对于几个儿子们来说,可能认为是公平合理的,但对于老人们来说,也有诸般苦衷,比如有的儿子家离老人住宿的地方比较远,来去实在不太方便,遇到刮风下雨或恶劣天气,行动就更为不便了。况且儿媳们对待老人的态度也不完全都是一样的,有的热情,有的冷淡,有的特别孝顺,有的纯属应付,做饭菜的手艺也有差异,有的饭菜做得非常可口,有的一般,有的甚至是差强人意,好在老人们都是宽容的,虽说心里有一杆秤,谁好谁不好都明明白白,可毕竟都是自己的孩子,因此所有的一切就只能是在心里藏着掖着。

    然而,由此而引起的故事还是有的,如有个老妇人,颤着一双小脚去小儿子家吃午饭,结果到了家里,门却关着,她只好坐在门口等着,直等到太阳快西斜时,才见儿子和儿媳从田里回来。还有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去某个儿子家吃饭时,由于路滑而摔倒在途中。也有去儿子家吃饭的路上遇到倾盆大雨的等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享受吃轮桌饭的还有来自大城市的插队知青,在尚未安置住房前的一段时期,同样是在被圈定的几户社员家里吃轮桌饭,这些社员家再由村里给予一点适当的伙食补助。

    插队的绝大多数知青是老三届的初中学生,有的初中还未曾毕业,他们能够来我们这里插队还是有点背景的,要不然,只得去支边了。村里的干部和社员们对这些知青尤为看重,认为他们是大城市来的,远离父母,因此,在被圈定让知青吃轮桌饭的这些社员家庭是有选择性的,都比较热情好客,屋里的环境卫生也很清爽,餐桌上的小菜相对来说较为丰盛一点。

    此外,公社的一些包队干部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吃住都在村里,通常睡的是村里(大队间)的门板床,吃的自然也是轮桌饭。

    那时,公社下来的包队干部白天都要和村里的干部一起下田头干活,很多政治性的工作都安排在晚上,每个晚上总有开不完的各种各样的会议,什么斗私批修会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啊等等。这些包队干部是在各位村干部家里轮流着吃饭,可不是白吃的,吃了之后,得掏腰包,按照纪律规定到大队会计处付好粮票和钱,一般是一顿早餐付1两粮票1角钱,中餐是2两半粮票2角钱,晚餐是2两粮票1角5分钱。

    给包队干部吃轮桌饭的餐桌上,除了较为丰盛的饭菜外,还有半斤或1斤老酒,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农村普通的家庭平时是舍不得喝酒的,因为没钱,即使有钱也没酒票。

    上世纪70年代,高中刚毕业的我参加了电影放映工作,成了一名农村放映员,从此也开始吃起了轮桌饭。今日吃东村,明天吃西村,尝过百家米,吃过千家菜。桐照栖凤的海鲜,柏坑大堰的冬笋,西坞白杜的土豆,岩头石门的山虾,几乎吃遍了奉化。

    那年代,农村还没有电视机,县越剧团一年到头又很少下乡演出,一些唱书的民间艺人也由于文革这个运动而相继改行了,于是,一个月或两个月一次的电影便成了农村老百姓唯一的精神生活,作为电影放映员,自然是最受欢迎的人了。只要放映员一出现在某个村子里,立刻就会有一大群人围上来,真可谓是前呼后拥。用餐,通常总是安排在村干部家里,可也有村子各户轮流管饭。其招待之热情,简直不亚于请毛脚女婿,除了中餐晚餐外,还有点心和夜宵。尽管我们也按公社干部下乡的规定付了粮票和钱,但我们心知肚明,如果以这区区伙食费来说,根本享受不了如此这般的待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