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水 这是一座牌坊,一座贞节牌坊。它位于西坞街道亭山村,建于清嘉庆十九(1814)年。其中的一处石碑尤其引人注目,该碑为表彰两节妇而立,外建护碑亭。亭约2米见方,外墙为清水砖砌,屋顶为小青瓦坡,并有四线屋脊,由于受岁月风雨的侵蚀,亭体的外表已斑斑驳驳。然而,亭内石碑完好无损,碑身宽1.06米,高2.10米,中刻“松心竹节”四行楷,碑额书“圣旨”,左刻“闽浙总督、浙江巡抚等奉旨颁刻”字样,右题“旌表奉化县故儒董在田之妻李氏、董在鲁之妻任氏”小楷。 贞节牌坊,是历史文化符号,是妇女们用血和着泪水熬成的一道无形栅栏。然而,它却代表着那时妇女人格形象的顶峰和辉煌。 这一贞节牌坊,经历了200余个风雨春秋,仍完整地保留着,向世人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绵延漫长的辛酸故事。 贞节牌坊下的女人,曾经是真实、鲜活,有血有肉还有骨气的人,她们做女人不容易,很苦很累很压抑,也很彷徨。在那个时代,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背景要求她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做到贞节与勤劳,孝敬与守道……这无形中给她们套上了传统的枷锁。她们安分守己,规行矩步,不能出格,否则,闲言碎语不会放过她们,唾沫也会淹死她们的一切。她们得压抑感情,让心事深深地埋在心底,直至腐烂变质;七情六欲只能烂在肚里,带入坟墓。她们忍辱负重,干干净净做人,小心翼翼做事,在孤独和煎熬中忍受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