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A5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0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笑谈回忆

■心语心得

    􀴁舒志芳

    当今太平安逸,“长寿”两字在媒体上广为流传。我以为,老年人如果单纯为安享清福而不亦乐乎,一味地追求长寿,说实在的,意思也不大,健康才应当是老年人追求的核心。生理健康,老人如陶器那样基本定型,这里的健康主要指精神,既然是精神生活,回忆就占着不可轻视的比重。

    人在年轻时努力奋进、拼搏,没有回忆的余地;壮年时节只觉得任重道远,密切注视着前程与进步,也没有功夫顾后,乃至于将涉老境,步入黄昏,前景渐趋黯淡,也不大愿意回头返顾身后不断延长的阴影。由此可知,“回忆”两字非常现实,它是随着年岁的递进、阅历的增长才渐渐浮现出来的。然而,老年人的回忆,具体情况也因人而异,许多阅历特殊者,行将届入老年,便热衷于回忆。

    10多年前,我曾经帮助一个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写过回忆录之类的文章。常使我记忆犹新的是经历过战斗烽火的老人,确实有冲锋陷阵、过关斩将的经验体会,但更为难得的珍贵教训,却是隐伏在“失荆州、走麦城”的历程里,从中让我悟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常胜将军”的结论。人与事无不具有二重性,倘若只是将自我感觉辉煌、得意的一面放大之后形成文字,误导后人,也就失却回忆的宗旨了。

    我是因为喜好读书看报,便常常思量,检点往事。我们这一代人的阅历虽与经历过战斗风雨的老前辈相形见绌,但还是可圈可点的。学生时代下农村“双抢”、勤工俭学,假期上山砍柴、下河担水,拉手拉车,推牛粪车。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天天用粥汤、糠饼、革命草、狼鸡根、草子麦果充饥,还夜以继日地敲矿石、炼小高炉,加入大炼钢铁的行列。后来参与过成群成伙排队吃大食堂、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一字形排开锄地、割稻。“文革”时期,亲身经历了斗批改、全国大串联、文攻加武斗,那真是不堪回首的岁月呀!

    如今时代不同了,经济发展了,社会安定了,文化进步了,生活改善了,破烂不堪的旧城变成了高楼林立、高架交叉、高朋满座的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这才半个世纪啊,变化多么惊人!

    为增强回忆的力度,我是延续积习,不放弃读书,从前感觉不断重温。不重温则无以领略其真谛的经典与相中的旧书,在重读过程中吐故纳新,忘却应当忘记的那些卑劣、伤害与污秽,相应地,也牢牢记住那些善良可贵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温馨恒存的情愫,是坎坷跋涉中一丝一缕编织、积淀下来的真正的“财富”。进入老年,这样的“财富”在自动地流失、消褪,能在桑榆晚景中再度洗磨而挽留下来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更是熠熠闪光的珍珠!

    退休后我觉得时间是相当充裕的,读书看报,评“头”品“足”,偶尔兴发写点小文,往往源于文史结缘,无形中含有回忆的成分。对我名利、竞争之类已散去的晚年而言,随感而发,信笔涂鸦,不计短长,不拘形迹,则纯粹是消闲、娱乐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