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宗萍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来大海风。”这是曾经轰动影坛的《渔光曲》的主题歌,该电影取景于象山石浦东门岛。在一个细雨霏霏,云雾飘绕的春日,我们相约前往东门岛。 东门岛与石浦镇区隔海相望,山海兼备,风光旖旎。湿漉漉海风夹裹着鱼腥味迎面扑来,宽阔的港湾桅杆林林,旌旗猎猎,满眼是等待出海的渔船,一望无际。东门村不愧为浙江渔业第一村,水产年捕捞量一直保持27万吨左右,约占宁波市的百分之四十。 车行两小时,穿越了雄伟的铜瓦门大桥,便向东门岛山顶驶行,路边艳丽的野花向后掠去。到达山顶,细雨如丝,亦云亦雾,如幻如梦,简直就是仙境。山上绿树苍苍,各色野花夹杂其中,犹如锦缎铺设,煞是好看。极目远眺,水天相连,远山如黛,近岭滴翠,美不胜收。下车的一行人忙碌起来了,或手机,或相机捕捉美景。 东南沿海一带向来崇尚妈祖,不远处高高耸立的就是汉白玉雕成的妈祖塑像,高10米余,慈祥端庄,眺望着出海的渔船,祈祷渔家平安吉祥。妈祖是渔民心中最崇仰的定海之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为纪念妈祖诞生,村里总会举办祭海神妈祖庙会,全村披上节日的盛装,场面十分隆重。这一天也是东门渔民扬帆出海之日,千帆竞发,锣鼓喧天,冲破云霄。 步行10余分钟,一座雄伟古建筑呈现眼前,正中镌刻着“振远城”三个大字,这便是建于明初的烽火台。那时象山沿海屡遭倭患,明政府为此在东门岛门头山上修筑烽火台,一有敌情,守台将士就点燃烽火。此处扼航路要津,历来为海防要地,清政府为保一方平安,在东门门头设置炮台。我们所看到的古炮,那是近几年才修复过的。 再西行,便是王将军庙,为祭祀元代巡检史王刚甫而建。庙内戏台连门楼,建筑雕刻颇多,古风浓郁,游客如潮。 出得王将军庙,便见蔡元培先生塑像。塑像基座镌刻着毛泽东的手迹“人世楷模”四字。1927年1月,蔡元培与马叔伦遭反动派通缉,到象山石浦避难,幸得任筱和、任筱孚兄弟等救助,他们冒险用船将两位送至福州,才逃过一劫。任氏兄弟是东门人,兄弟俩先后在石浦、沈家门等地开设国药号及运输业等。慈母课子极严,兄弟事母至孝,每遇乡邻有难,不吝接济,数十年如一日,将平生积蓄悉数付与公益事业,先后募建灯塔于台州磨盘山、舟山菜花山、象山鸡娘山等,我们所看到的门头山灯塔,也是任氏兄弟出资建造的。兄弟俩同心同德,利人济世,至老不休,诚为难乎其难,时人称“二难先生”。后人感其德,建墓塑像立碑纪念之,并赋诗一首,刻于碑上:平生乐善二先生,出其东门介绍明。赖有喻公碑记在,天门山麓慰其名。 我们无不为“二难先生”品德所动容,行走间忽闻震耳欲聋的海涛拍岸声,原来我们已经到了山的尽头,山岩边矗立一座“渔光曲拍摄纪念碑”。1933年,蔡楚生、王人美主演的我国首部有声电影《渔光曲》在这里取景,聂耳也随摄制组来到石浦。《渔光曲》拍摄完成后,创造了连续84天上座率爆满的记录,并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 阵阵海涛声吸引我们继续前进,有人欢呼:这里有座桥!欢呼声让我们为之一振,近了!近了!桥上书刻着“海神桥”三个红色大字特别醒目。桥长不足1米,难怪有人戏称海神桥为世界上最短的跨海桥。海神桥连接着天门山与面积不足百平方米的微型小岛。跨过海神桥,波涛汹涌的大海就在我们的身边了,崖下礁石峥嵘,临海兀立。我们登上小岛时,恰逢涨潮,春潮涌动,海浪拍岸,似乎在欢迎初访东门岛的游客。这微型小岛半浮海面,半浮云雾,骤生虚幻飘渺之感。海鸥时而高空翱翔,时而贴近水面低飞掠过,陪随着我们欣赏美丽的海景。若不是领队再三催促,真想停留在那里,继续听涛看海,让心灵律动。 谁说东门小,古今风流多。朋友们,去一趟东门岛吧,你会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你也定为由衷赞叹东门岛不愧为石浦镇的一颗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