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 第一次遇见郑福海老师是1987年,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奉城下了好几场雪,中山公园银装素裹,我和单位的几个年轻人在中正图书馆附属用房的院子里开心地堆雪人。突然大门被推开,走进一位中年男子,看到我们堆的雪人,二话不说拿起铲子,三下五除二,嘿!真神了,我们的雪人好像活了,后来才知道他是文化馆的一位摄影师,叫郑福海。 中山公园内民国建筑丰富,总理纪念堂(原名为中山纪念堂)是其中一处,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去世于1925年动工,1928建成,据调查是国内最早的“中山堂”,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2016年11月12日,正值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区文保所将总理纪念堂改造成为宪法主题馆。经过修葺和陈列布展后的总理纪念堂,增添了普法功能。宪法主题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中堂正中的孙中山坐像。这尊塑像为汉白玉色,造型与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塑像一样。先生端坐在椅子上,着长袍马褂,膝上横展治国雄文,头正颈直,双目微微下视。作品结构严谨,线条简洁,主次分明,繁简适当。塑像的形体稳重而沉实,很好地展现了伟人内心的力量。 塑像的创作者就是曾经帮我们做雪人,人称“法海和尚”的区文化馆退休干部郑福海。区文保所在计划给宪法主题馆安放一尊孙中山塑像的时候,获悉郑福海曾参加过奉化弥勒大佛设计大赛,雕塑功底深厚,便登门拜访,讲明来意。郑福海虽已年过古稀,但身板健朗,耳聪目明。他很爽快地答应了,随即多次主动与文保所商讨雕像的方案。为了求得最好效果,郑福海还特地跑到南京中山陵,多角度拍摄了照片作为参考依据。 对雕塑师来说,塑名人像最难,尤其是著名人物,因为观众可以从多方面获取信息与塑像进行比对。而总理纪念堂内又挂满了孙中山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应该说郑福海的创作压力很大。 怀着对伟人的无比崇敬和高度的责任感,郑福海搜集了孙中山各个时期的不同照片,从人物成长的深层次去了解,并多角度观看拍摄资料,对已有的名家雕塑作品的造型意图和细节处理作仔细揣摩,琢磨塑像可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他知道,只有投入情感,雕塑技艺才能发挥到极致。回想当年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凶恶贪婪,曾使孙中山焦虑幽愤;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和山河破碎,曾让孙中山以天下为己任。郑福海把伟人这种博大的思想情怀,很好地展现在孙中山的面部上,尤其是那双眼睛,将那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眼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观者面对塑像驻足仰望时,都被塑像的庄严静穆而震撼,仿佛听到当年“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的呼喊。一位文化界老领导评说,见过许多孙中山塑像,唯奉化这尊,最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实郑福海的雕塑作品,不止这一件。早在1999年建国50周年之际,他的“一代伟人”邓小平胸像雕塑,就曾在浙江省美术作品展览上展出。中山公园的布袋和尚云游塑像,是他多年前献给家乡的礼物。在奉化图书馆的巴人纪念馆入口正中,被奉化人引为自豪的文化名人巴人半身像,也是郑福海的精心之作,并得到了巴人后代的认可。巴人那富有特性的宽额和微凹眼窝,都在塑像中得到充分展现。今年4月,郑福海接手的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立像,已进入后期处理,不久将放置在大堰镇谢界山村,为奉化一方山水添加诗意,迎接更多的文人墨客前往。明末清初史学家万斯同的立像造型,已完成泥塑工序,等待翻模浇铸。万斯同以布衣身份编修《明史》十七载,不食朝廷俸禄,呕心沥血留下巨著。塑像完成后,将安放在莼湖岙万斯同纪念馆内,供市民和学者拜谒。 郑福海从未进过美院学习,他的绘画和雕塑才能来自于从小的爱好。郑福海青年时代恰逢文化大革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人武部的外墙上画墙体宣传画,被文化馆领导发现后招纳进单位作为临时工使用。由于那个年代宣传画、宣传口号到处写、到处画,给了郑福海不断学习提高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没学过解剖学的他,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本朋友赠送的精装本《解剖学》,他如获至宝,认真习读、细细领会,把人体解剖的要领熟记在心,为他以后创作雕塑作品奠定了基础。 有位雕刻大师说:有的人生来不是一朵花,而是一块笨拙的石头,但只要他有一颗开花的心,只要他肯付出时间、精力和心血去雕刻自己、打磨自己,最终也能让自己开成一朵花。郑福海就是那个让自己开花的人。 孙中山坐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