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 先秦的哲学家们认为“性”的本字为“生”,表示人生而即有的生命特征,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淮南子》的人性论认为“恬淡虚静”是人性的本质,《淮南子》的人性论中也吸收了儒家、阴阳诸家的思想,积极肯定了人性之“善”,强调了后天的教化,所以说《淮南子》的人性论是先秦诸子思想的融合。 人性的本质 《淮南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生理的自然本能,社会中的礼法制度都是根据人的本性而制定的,人性的本质是无思无邪、宁静和愉、平和恬淡、清静虚寂的,也就是没有世间的争权夺利,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没有内心情欲的扰乱,也没有外界物体的诱惑,一切皆是平和自然。 老子认为人性自然本真,庄子认为恬淡自然、虚静无为才是人的本性。 “虚”“静”两字可以说是《淮南子》对道家人性论的准确概括。《淮南子》强调人性天然纯真的一面,认为人性“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揉者也”,把人性理解为一潭清澈幽深的池水,没有受到尘垢污染,纯洁无瑕。 《淮南子》也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认为人性平静无邪的本然状态就是善,只是由于受到世俗污染才变恶,就好比日月本来有照人的光辉,却被浮云遮住了;河水本来清澈见底,却被沙石搅混了。《淮南子》认为行善是人的本性,而干坏事是“非人之性”,认为“为不善”是因为“嗜欲无厌”,是违背人的本性、过分追求私欲满足的行为造成的。《淮南子》人性善观点显然也受到了儒家思孟学派的影响。 《淮南子》还提出了人性可塑的观点,认为尧、舜这样的圣人和商均这样的恶人是不用教的,普通民众“夫上不及尧、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恶不若嫫母,此教训之所谕也。”也就是说是有教化余地的,他们的人性可以塑造。《淮南子》主张反身内求,通过加强内心修养达到教化目的,认为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依据人民的本性制定各种规范和法度。 欲性相害的人性异化 《淮南子》认为人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性异化,人性异化的原因是因为人的欲望。人虽然有清净无邪的本性,但当人从自然状态中分离出来,就受到各种物欲和功名利禄的诱惑,从而使人丧失了淳朴本性。 人有形体,便有知、情、欲的生理心理活动,有形便有心,有心便有知,有知就失其本性,所以《淮南子》主张“消知能,修太常,隳肢体,绌聪明”。《淮南子》认为欲与性是一对矛盾,不可两立,一废一置,认为人的各种欲望会损害淳朴人性。人性除了受自身知、情、欲的困扰,还要受到外物的诱惑,外物包括功名利禄等一切身外之物。现实生活中,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已经成了人类的普遍追求,人在满足物欲和获得声名的同时,人的自然本性也就受到了“物役”、“物累”,自然淳朴善良的人性也就遭到了破坏。 因此说人性和欲望是相互对立的,人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与自然无为的“道”是背道而驰的,它不能使人在有限的人生中获得精神愉悦和心灵平和,反而会使人在对物欲的追求中侵蚀灵魂,迷失自我。 原心反性 《淮南子》认识到了人性的异化,怀念原始社会自然、纯朴、善良的人性,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于是提出了原心反性的主张,主张实现人性回归。原心反性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徜徉于虚无辽阔的精神境界中,去体悟道的自然而然的本性,返归自然纯朴、虚静平和的人性,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摆脱外物和社会环境的浸染,实现精神超越。但是由于人性异化的过程很复杂,因此要求人返归淳朴人性的过程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循道而行,努力摒弃外界物欲,才能达到“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的境界,实现人性复归。 《淮南子》认为养性前提是知“道”,道生天地万物,道是天地万物生成和运行的本原和规律,懂得道的人也就无所不懂,因此人要以一种超脱达观的态度面对世间的生死、地位、贫富,要以虚静平和的本然之性面对天地万物。其实《淮南子》的反性观念是对老庄“复归”理念的继承,“复归”就是要找回人失去的真性和自然,但这种“复归”不是简单的回复原来的蒙昧状态,而是经过“既雕既琢”的自身修养磨练,达到“与道为一”的更高境界,重新获得的本真人性,是从异化回复到本真的又一次回归和超越。 《淮南子》的人性论包含了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认为修身是治国的根本前提,而治身的最终目的还是治国。《淮南子》人性论的理论根据是它的道论,其目的指向是它的政治论。既然人性来源于道,那么修身就可以治国治世,因为人是道、事结合的联结点,道则贯通宇宙、人生和社会。 由此可见,《淮南子》只是把修身当作治国的手段和必备素质,而不是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