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静波 七月的三味“文学之友”沙龙笼统设了个“阅读和写作”的话题。设置这样一个几乎没有边际的话题大筐子,旨在让文友们天马行空,自由漫谈。 年逾古稀的汪知羞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发表诗作,至今仍是文学的发烧友,为参加这次晚七时半开始的沙龙,家住江口蒋葭浦村的他六时十分就出家门等候公交车。沙龙一开始,他率先向在座的文友介绍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经历。他在五十多年前进入奉化中学读书时就爱上写诗。因为历史的原因,高中毕业后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权利,此后的十多年就在农村度过,直到33岁那年被招工进入大集体企业,生活才开始出现转机。但不管人生的路途如何艰难、坎坷,他对诗和文学的初心不改,甚至在患病咯血时仍手不释卷,读着诗、构思着诗。文学,成为他艰难时光里的精神支柱和慰藉。现在他年事已高,但仍用心写作,争取写得更好,同时积极参与多项社会工作,仅去年以来就获得了省级文明家庭和宁波市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农村文化礼堂“十佳志愿者”、百姓学习之星以及奉化区级优秀共产党员、红十字会“奉献服务奖”先进个人等荣誉。他在发言中还不时插入自己的诗作朗诵,披露自己对文学不倦追求的心迹,抒发对文学的感恩之情。 听了汪知羞激情充沛的讲述,沈潇潇不由得感慨:本以为文学需要激情,听了老汪的自述,原来是诗歌、文学也给了老汪以激情。文学无用,又有大用,在老汪的生涯中得到了验证。他表示,老汪的精神值得自己学习。接着,他认为,像老汪这样一个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毕业于奉化中学的高中生,在当时的县域里算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了,后来多年在农村艰难谋生,他的爱诗被视为“傻子”,遇到种种困厄,巨大的精神反差和苦难的经历,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但对文学创作来说又不失为一笔难得的“库存财富”。现在,应该是把“库存”呈现出来的时候了。 高鹏程接着沈潇潇的话头说,过去中国对历史的文学叙写,大多是从宏观着眼,缺少细节的精确度,相对实际的生活不够丰满和细节化。譬如记述战争,连交战双方部队兵员的数量、死伤人员往往都是空白。所以,老汪若能以自己独特的亲历来真实反映那一段特殊岁月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沈潇潇由此向大家介绍了汪知羞的一篇纪实近作,并认为老汪对诗歌创作的持久热情很可贵,但他的独特“库存”更适宜于当下比较热门的“非虚构写作”。他进而指出,个体化的生存经验是别人无法重复的,希望文友们发掘、利用好自己的“库存”,扬长避短,写出独特的、属于“我”的作品来。 俞赞江也刚刚看过汪知羞的近作,他认为这篇作品的题材很好,主人公的青春梦想被时代牵绊,从个人的命运观照时代的命运,有感染力,而在如何进一步增强作品的文学性方面还可以再打磨。 卓科慧说,听了老汪的讲述和文友对他的纪实散文近作的介绍,令他想起上海作家金宇澄非虚构作品《回望》中作者的父母、家庭所历经的信念、痛苦等经历,非虚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沐小风、杨洁波等文友也纷纷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在沙龙接近尾声的时候,高鹏程笑称今天预设的主题是阅读与写作,谈论的中心却是生活和文学。接着他谈了自己对阅读、生活与写作的心得。他认为阅读是把别人的经验直接拿过来为我所用,人类历史上前人已走了非常漫长的路,积累了丰富且大量重复的生活经验,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经验。在为我所用时,关键看有没有“我”的辨识度,要注重个人独特的经验,把握生活的细节,这样写就的作品才有非常强的穿透力。一个人的生活或经历虽然有限,但某些经历无可替代。文学是对个人独特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需优美的词藻去雕饰真实。 在沙龙上,作为区文联副主席和《雪窦山》杂志主编,俞赞江谈到了对于我区文学作者队伍年轻作者较少、特别是90后、00后作者还不曾露面的忧虑,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好在本次沙龙还出现了几张新面孔。正像我们的话题设置是宽泛的,我们的“文学之友”沙龙正如其名,也是开放的。只要你对文学有兴趣,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三味“文学之友”沙龙热切地欢迎每一位新朋友的参加。那就说好了,让我们在每月18日晚(逢节假日顺延)的沙龙上相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