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A5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样爱我们的孩子?

    小明是一个被宠爱着的孩子,从出生开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照顾他,生怕含在嘴里化了,捧在手里掉了。小明今年已经15岁,却不会洗衣、洗碗,对于选择也常常犹豫,优柔寡断。

    爱孩子,不能溺爱孩子,这样的说法由来已久。很多人认为溺爱,就是给了太多的爱。其实,爱和溺爱,是完全不同的。“溺爱”不是“太多的爱”,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溺爱的本质是控制,爱的本质是给自由。

    有句谚语叫“爱之深,责之切”,很多父母往往容易陶醉在这种“给予”的幸福中。殊不知这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替代父母”。 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很多家长有说不完的“我是为你好”“你要听我的”——表面上看,是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其实剥夺孩子的独立性,替他决策人生的交友、学习、游玩等事项。这就是“溺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

    什么是真正的“爱”?“爱”就是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是陪伴孩子慢慢获得生活的经验。

    自由=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给孩子自由,不是放任,更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给孩子选择、尝试和犯错的权利,让孩子从中获取成长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当我们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尝试,相信她有能力进行选择和自我修正。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我们也要允许她犯错,平和地接纳她的不精彩。因为失败经常是有价值的。不去犯错,孩子哪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爱孩子,是尊重孩子,清楚我们和孩子的界限在哪里。明白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哪些是需要孩子自己做的。跟孩子的相处会变得简单,亲子关系就会更融洽。当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充分的爱,建立起信任感。在他遇到问题时,总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他自然会对父母表达出依恋和信赖。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并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

    区疾控中心 王晶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