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甫 2015年,裘村南环线开建,阎家村阎氏祖上3座坟墓须迁移,众曾孙玄孙在规定的时间内为祖宗重建坟茔。事完,他们提起重修家谱事,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要我担纲主纂。我是阎氏之婿,恐辞之不妥,于是四处访寻昔年的旧谱和近年续修的新谱,看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万竹马站阎谱和2008年马头酒坊陈谱。还着力寻找文史专家关于家谱的论著,看到了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所所长钱茂伟先生《留住家族记忆,从家谱开始》的文章,反复研读,获益良多。 家谱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东西,一个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人事的书就是家谱。家谱最早是从皇族开始的,皇族里有专人管理宗族事务,每个小孩生下来以后都要登记,因为这涉及皇位的继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民间修谱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以文官治国,理学成了整个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强调国家要有秩序,为了把家管好各家族纷纷建祠堂、举族长、编家谱。宋元明三朝,家谱风靡全国,至清代和民国时期,差不多每个家族都建立了家谱。 家谱一般三十年一续,称为“进谱”。文革时期,家谱被当作“四旧”付之一炬,续谱的传统也被破坏了。阎氏族谱向为手抄孤本,烧了就没有第二本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提倡和谐社会建设,将家的概念提到相当的高度,所谓家和万事兴,指出家庭、家族的和谐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各地还发掘家风家训加以推崇,因此家谱被重视。如果说以前编家谱是为了宗族的人口管理,那么今天更侧重于保存家族的历史。就像钱教授所说:“为什么要修家谱?留住乡愁当然是一种说法,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因为记忆。大脑的记忆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记忆不会超过三代,当一个老人离世以后,意味着把家族三代的记忆带去了。而家谱,让我们在血脉的代代相传之外,还有一个文化上的代代相传。” 由于原谱已失,阎氏德字辈及以上列祖列宗,其名号、配偶、生卒娶葬均已失考,众议以道字辈太公为始重新建立,于是定下采访、校核、编纂等职事各司其职。先分发各户调查表,要求填写本户老小人等出生日期;姐妹出嫁何处、丈夫及子女姓名;上辈人的生卒娶葬等。遇填写不全,由采访逐户逐事逐地查考,先后去过下石盆、应家棚、吴江泾、吕夹岙、松岙、甲岙、楼隘等地,还去奉化档案馆、奉化文保所寻迹,去莼湖阎公桥、桐照茭湖、万竹徐马站等阎姓聚居地访古。历时两月有余,获得了修谱的一应资料。与马头陈贤灼君谈及修谱事宜,他说谱学是宋代创立的,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的两位大文豪,他们都提倡编家谱,各设计了一套家谱模式,即欧谱和苏谱。欧谱以房从为类,其文则用表式;苏谱以世次为类,其文则为传体。他编纂的马头酒坊陈谱采用苏谱中的“以世次为类”和欧谱中的“其文则为表式”。以世次为类保持了世系图,四世一图,子、孙、曾孙各系其下,秩然不紊;世传采用表格式则使所记内容清晰简练,言简而尽,人各书名号、生卒、学历、职业、配偶、子女、墓葬,另有备注一栏,可作内容补充之用。前世系后世传令览者一目了然。对欧苏两谱加以各采所长的改造,使谱体更科学、更实用,是谱学的一种创新,于是我也采用了这一谱式。 正文编纂完成后,另撰序言和谱例。序言包括修谱缘起、修谱过程、阎姓源流、历次迁移和祝福阎氏后世兴旺发达的话。谱例是修谱规则,如“凡本族男女子、孙、媳妇、女婿、外孙、外孙女均入谱,外孙、外孙女的子女不入。”如“以婚姻法规定的一夫一妻制为准则,发妻及继配所生子女可以入谱,非婚生子不入;后妻带有子女的,若改姓阎准予入谱;有户招婿入赘,其子女姓阎准予入谱,从婿姓则与女儿出嫁同;夫妻没有生育,抱养他人子女,应予入谱”等。在谱例之后,还附阎氏行第、家风祖训、名人小传等。行第即辈份,祖宗既定的行第已经传到最后一代,为承前启后应借修谱之机增续新的行第,使下代起名有据可依。我提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家庭层面的八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以后八代人的行第,供他们斟酌。最后,还将2015年布置文化礼堂时所写的《阎家村概况》和《阎家村历史沿革》两篇短文辑入,以与家谱前后呼应。 家谱经三次校核,确认无误后付梓刊印,然后每户一本,族人评价颇高。又送区档案馆和文保所各一本,他们都出具了捐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