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A5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军营生涯终身受益

    􀴁汪武首

    在纪念建军90周年前夕,战友来信,邀请我去石家庄部队医院参加战友聚会,畅谈军营生涯战友情,还安排参观原部队医院与革命圣地西柏坡。虽然我离开军营已有半个世纪,但怀念军营的情怀使我第一时间报了名。

    我在部队5年,没有扛过枪,站过岗,更没有上过战场。但部队是我人生最佳的起点。

    1965初,我在27军80师39团特务连训练回来,连长通知我2月29日到无锡巿荣巷80师卫生教导队报到。此一通知,注定了我的终身职业。

    我一个放牛、砍柴、拿锄头的农民,幸运迈进了部队的卫生队伍,当时在部队卫生教导队一同学习的奉化籍战友有何仁善、袁仁瑞、吕长峰、杨根祥,4位老乡还特地到荣港镇拍照留念。学习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师卫生科病房(后改编野战医院),我的工作是给患病战士打针送药、测量血压、体温,为手术病人皮肤准备等等。那时候,我从农村出来,什么都觉得陌生、新鲜。上海兵女护士李文手把手教我给病人怎样备皮、抽胃液、静脉穿刺注射。

    1966年发生武斗,有一部分受伤的大学生住在我们部队医院。一天,部队放电影,我的入党介绍人隋作魁军医叫我背一个女大学生去操场看电影。这个患者是小腿骨折,途中不能落地,医院到操场约有400米,电影结束再背回病房。有些患者手部受伤者,我常给病人擦身,喂饭菜。病房每天要开早会,值夜班的要交待住院病人病情观察情况。医疗所长在会上反复叮嘱我们卫生新兵,对工作要极端地负责任,对病人要认真、热诚,像亲友一样。50多年过去了,部队的思想教育终身受益。如今,我在江口街道蒋葭浦村志愿为村民服务,仍保持部队优良传统。不论是炎热酷暑,还是梅雨天暴雨,我风雨无阻,每周一上午七点准时出发,认真为村民测量血压,耐心嘱咐村民如何防治疾病。同时认真备课,有针对性地为村民作保健讲座。退休十余年,每年我都下乡义诊、讲课,为高龄老人上门服务。这些公益活动,动力来源于部队这所大学校的教育和毛泽东思想的熏陶。

    今年4月中旬,我同老伴专程去苏州、无锡、南京等看望老战友。战友何仁善派车把我俩送到火车站,苏州战友在车站接待我们,亲自下厨,陪同故地重游。在无锡市,还见到了阔别51年的老战友。席间,谈的最多的是往事回顾:想当年,青春年华,憨厚、敦朴的感情。谈到分别50年人生经历,自诩用部队学的《愚公移山》精神,解决了自己人生中两个大难题。1966年我的老婆支边到新疆农一师,我奔波省、县内务局,负责同志说:我们可以把你调过去,但支边人员不能调内地。我用了8年心血,在善心人及有关战友帮助下,总算解决了10年分居两地的生活。另一个难题是职称评审,卫生局负责人说:初中学历不能晋升主管医师。我不信邪,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深夜看书,自学基础、专业知识一年多,经过理论考试、面试、论文答辩,我的两篇专业论文发表在华东地区杂志上。这在当时我们单位还是先例。1991年,妇保所评我个人先进,“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主管医师职称让我终身受益。席间谈到经济现状,无锡老战友主动提出如购房有经济困难,可以帮助。说句心里话,当今社会交朋友,最敏感的话题是借钱。2009年,因我急用,奉化就有一位老战友毫不犹豫从银行取出5万元,把钱送到了我家,我感受比亲兄弟还要亲的战友情。

    无锡军营是我的人生福地,今年我2次专程去无锡荣港探望原部队营房。面目大变,有的地方已无法辨认。原来平房,现高楼林立,军营后面不起眼的小山头,成了青山公园,周围办起了个体加工厂。部队翻号变了,营房也变了,一部分改建了部队干休所。但我努力寻找过去的足迹。无锡军营5年生涯无法忘怀,军营为我终生职业打下了基础,无锡为我终身遇到了知音,更重要的是部队这所大熔炉让我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宗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