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0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虹卧波云初霁

——坝桥村头览灞桥

    􀴁记者 陈培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古以来,桥总以别样的风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也因此在其担当的建筑意义之外,更增添了情感的承载。

    初闻灞桥这桥名,不免浮想联翩:如此张扬的名字,会不会与那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霸王别姬”有一丝关联?关于江口街道坝桥村的灞桥,《奉化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灞桥,旧为平桥,清咸丰四年(1854年)周义纲募建。”虽然少了那浪漫的传说,但灞桥给人的震撼,却是难以被忽略的。看今日之灞桥,犹如在翻阅坝桥村千年的历史,历久弥醇。

    曾一度痴迷于夕阳与古桥所构成的壮美画卷,所以特地挑了个天气晴好的傍晚前往灞桥。初秋的鄞奉平原一如既往地广袤,处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夕阳下,车子行驶在金色的稻田中,一望无垠,阵阵稻香扑面而来,少了点春的清新,却多了份秋的浓郁。

    灞桥所在的坝桥村与鄞州走马塘隔江相望,最先村以桥名,曰“灞桥村”,文革期间村民们觉得“灞”字用了不太妥当,改“灞”为“坝”,便有了现在的坝桥村一名。江口多水多田,江河溪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坝桥村背靠奉化江,为启通途,这里的人们取石为基,架桥为渡,凿木为舟,水路交通尤为发达。由于村子紧邻奉化江,一遇风潮,咸水倒灌,交通阻塞。于是世居此地的周氏家族,在300年前的清代初年议造桥梁,原先的灞桥是一座平桥,1854年在村民周义纲的奔走努力下,建成了现在的模样。

    关于当年造桥的事情,村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周义纲为了造桥,到处奔走筹集资金,村内另外一位周姓村民却觉得周义纲以造桥为名中饱私囊,将其告至官府,好在当时的县令清正廉明,还了周义纲一个公道,并用“你也去造另外一座桥,看看需要多少银两”的话语堵住了他,最后灞桥造了起来,那位状告周义纲的人硬是至死都没走过这座桥。150余年过去了,桥还是那座桥,过桥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故事也流传了一年又一年。

    重建的灞桥为单孔石拱桥,以松柏为桩,条石为基,桥面呈梯形,两头各有步阶34级,拾级而上,中间为一稍窄桥面,再拾级而下,两边各为引级台阶。望柱上饰有狮子,现狮子头已无,或是被偷,或是被毁,或是坠落江中深埋在桥下的江泥中。

    坝桥村的灞桥,名气自然比西安灞桥小得多,甚至不少当地人都不知道。但每座古桥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这座默默无闻的灞桥,或许同样蕴藏着缠绵的诗意。桥的一端建有一个桥亭,是几年前由村里按原样重修,斗拱样式,上有藻井,并饰以彩绘。以前这个桥亭是供摆渡或过桥的客商歇脚避雨的,亭柱上刻着对联:“蚕眉锁今古,慨叹先人;清白服奸雄,精诚不二。”据村里人介绍,由于过往客商众多,灞桥周围便形成了一条小商街,南货店、早餐店、打铁铺、修船铺,繁华程度不输镇上的大集市。桥边原有一个议贸殿,每逢正月十五开市,商人和小贩们都会聚集在此,商定商品价格,并规定所有人必须诚信经营,不能抬价溢价、缺斤少两、以次充好。渡头已不在,议贸殿也早已踪迹难觅,但是这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可贵品质,一直被坝桥人遵循并发扬着。

    很早以前坝桥村有渡舟沟通往来,那些水路交通发达的年代,坝桥和走马塘两村多有姻亲,陆路交通的发展,让这个曾经繁华的渡口归于寂静,渡舟消逝在历史长河里,江两岸的人们似乎也少了当年的缘分,唯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直盼望着江上能架一座桥梁,好让他们了了那隔江相望的牵挂。

    如今,灞桥最好的风华已经逝去,渐渐步入了暮年。

    倚桥而立,双手轻抚桥栏,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印满了先辈留下的斑驳历史痕迹,固执地守着自己的那一方寸土。遥想百年之前,风雅人士在桥上观赏长天秋水的美景,衣袂飘飘;村人或是提篮或是挑担,承载着生活的希望,带着丰收的喜悦从桥上走过。灞桥在岁月中一点点老去,河水以及潮汐的冲刷浸蚀了桥内的木桩,许多桥阶也凹陷开裂,裂缝中生出丛丛杂草。走在今天的灞桥上抚栏凝望,轻风已满蕴秋意,对岸的老树临风摇曳。

    离了灞桥,便进了村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建平对村子历史的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曾经村子四周都砌了高高的围墙,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扇大门供出入,曾经这里的人们一半撑船,一半种地,曾经这里有个篾匠,一面席子打了三年六个月,曾经这里出了个侠客,飞檐走壁、劫富济贫……一桩桩一件件的旧事娓娓道来,听着听着,仿佛错置了时空,乱了时光。

    灞桥的过往,只有残破的桥阶,默默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与似水的流年,而桥畔的村庄,也一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演绎新的故事。

    小名片:

    坝桥村,位于江口街道南渡村东3.5公里,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带。这里河网交错,原来有航船可通西坞、宁波。村北有一座石拱桥——灞桥,村以桥而得名。全村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580亩,共210户,536人,其中老年人167位,最高寿者已有103岁。村民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村里开始种植草莓、葡萄等经济作物,人均收入已有显著提高,另外新建农居房48套,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灞桥卧波

    桥栏斑驳

    老屋沧桑

    田野广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