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露 这里曾是奉化县城中心,代表了当时奉化的进步和文明;这里曾是华灯璀璨的城里厢,各种阊门、弄堂、牌楼数不胜数……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从小在弄堂里走街串巷,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人人都相识家家。 随着时代变迁,奉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古县城南门的正明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还是不愿遗忘这种生活,忍不住来看一看那曾经走过的南大路、望一望曾经打过水的三眼井、走一走曾经穿过的陈家弄…… 正明村地处锦屏街道西南角,坐落在风景秀美的棋盘山麓左侧,东临奉南村,西靠西锦村,南接宝化路,北与奉中社区相衔。戴、陈、宋、俞、沈为正明村5大姓。村庄区域面积0.86平方公里,全村由老村区、正明新村、正明新二村三个小区域组成。发展至今,目前正明村有耕地约80亩,山林640亩,其中经济林180亩。全村总户数318户,人口818人,下分村民小组12个。据《西锦陈氏宗谱》记载,唐朝有讳棠自长安来尉奉化,遂家三石则为三石陈氏之祖。西锦陈氏始祖载八公,离三石别起一宗,后裔聚居地现取名“陈家弄”,并建“咸正堂”祠。 因正明村人才辈出,加之优越的地理环境,这里留存着众多老城代表性的民居、传统的街巷风情和几处重要的文物建筑,为研究浙江乃至全国近代建筑史提供了物质载体,也为我们借鉴西方建筑的优点和研究东西方建筑的融会贯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 作为进出城里厢的重要通道,南大路曾经是奉化城第一条快速通道。它北起县前街的繁忙地段,南至城基路的南门出口,全长约500多米,是一条笔直的可通小汽车的快速通道,民国要员坐汽车来奉化城里厢,必经南大路。 而南大路旁的爱日庐则是一座具有浓郁民国风格的建筑,因房屋朝东,取“挚爱东方之日”之意而名“爱日庐”,是国民党高级将官俞济时的旧宅。俞济时当年曾是蒋介石身边任职时间最长的侍卫长。他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随蒋介石二次东征,参加过“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授中将衔,在当时奉化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爱日庐就是用俞济时北伐克城有功受赏的3000元大洋建造而成。其建筑中西合璧,砖石门楼上的石雕、砖雕,虽沿袭梅兰竹菊“四君子”和中国传统的诸多吉祥花纹为题材,但不那么繁复,渗透了西洋建筑中自由、活泼、简约的情调。门楼为东西向,迈入大门,便是一个较大的前天井,沿东院墙一面,曾是一处别致的小花园。外墙砌叠齐整,不施石灰、水泥等装饰,东面临街的院墙为了采光,并不过高。南边院墙之上,还接一排高而坚实的铁栅栏,既可防盗,又可让阳光尽多地洒入院内。西边的后院墙,挺拔而起,有八九米之高,其防盗功能足足有余,最重要的是起到封火隔离之效。 因爱日庐后墙外有着大片参差的普通民居,而它那森然的高墙往往给人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但是当你进入其内,则会感受一股静谧安全的气息。院内那尚存的石雕花坛子,还有那株年岁已久的石榴,让人依稀勾画出当年园景的盛况。 正明村虽繁华不复,但是众多的建筑依旧屹立在正明村内。老太和阊门和新太和阊门在陈家弄里遥相对望,诉说着和太南货店前后主人的故事;“九进十明堂”的沈家阊门静待在南大路旁,旁观着南大路的人来人往;陈家弄里的咸正堂,用破败的围墙圈起了陈氏先祖的传说…… 但是经过历史沧桑的洗礼,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有的院墙遭改造,有的彩绘已脱落,有的碑记已残缺,有的庭院被凌乱的人为搭建分割得支离破碎……如果不加保护,也许这蕴含着文化底蕴的建筑将慢慢失去历史的记忆! 前阊门 爱日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