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境牛车:《都市时装速记》有一段独白至今印象深刻:“你不管在哪里,做着什么样的工作,说着什么样的话,吃什么,穿什么,看见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是你。‘身份’——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地方的‘身份’。光是这个词就足以让我颤抖。它让人觉得冷静、舒适、安心,可是‘身份’到底是什么?是你存在的地方?是你存在的价值?还是你存在的本身?而你又如何意识到‘身份’?我们总为自己创造一个形象,然后努力地去接近这个形象。我们自己本身和自己形象的一致性,这就是‘身份’吗?” 灰尘: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将身体与时尚的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来考察,无论是立意还是角度都很新颖。阅读本书的人,也许以后会将挑选购买服饰的过程,当作是一种哲学的实践。以往购买衣服的时候,可能只会简单地想“这件衣服我喜欢,所以我要买”,而现在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件衣服?仅仅是因为它合身或者好看吗?我之所以迫切地想拥有它,是不是因为它的形态符合我内心对自我的认知,而我迫切希望借由这件衣服向外界传达我的这种认知呢?” 坎坷路:除了绝少数因为将自己藏在无个性的制服而感到安全的内向型人格的人,其他大多数人都非常讨厌制服,无论制服是多么的合身、考究,甚至是高档而漂亮的,这也阻止不了人们在学习和工作结束之后立刻换上自己的衣服。(在那一刻的内心几乎是雀跃的。)可能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只是单纯地不想按照他人的规定来穿衣服,或是和别人穿的一样。 《坏小孩》 白鲸:麦尔维尔说过:“人性中所有荒谬的傲慢里,没什么能超过来自拥有豪宅、温暖和美食的人对穷人的指责。”这是我在阅读《坏小孩》这本书时不断浮现在脑海中的话,朱朝阳、夏月普和丁浩3个还不到14岁的孩子在无意间录下了张东升杀害自己岳父母的视频,一扇黑暗的大门就此向他们敞开,他们勒索、恐吓,甚至是谋杀……他们的所作所为用“坏小孩”这3个字来形容都嫌轻了,然而我终究无法站在道德和法律的高地去谴责他们,因为这世上没有人天生就是坏小孩。 空架子:“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只是曾经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造就了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一切、现在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南京梦魇》的制片人朗恩·乔瑟夫博士如是说,这3个孩子都是家庭悲剧、乃至是社会悲剧的受害者。有着这样的经历,我们怎么能苛责他们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天真可爱呢?再说了,“在成年人眼里,小孩子永远是简单的,即便小孩会撒谎,那谎言也是能马上戳穿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小孩子的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小孩。” 红太阳:成人们觉得“单纯”的孩童世界其实比成人世界更加残酷无情,因为他们还不懂得用社交礼仪和社会规范伪装自己的本性,因为善恶正邪之分对他们来说太过混沌,他们大多还依靠直觉行事。当我们还在孩提的时候,我们常想,我们长大后就会有力量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不再受到伤害。但实际上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接受自己弱点的过程,我们会渐渐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活着本身就意味着要承受伤痛——直到现实把类似于朱朝阳的孩子逼到墙角,连一丝苟延残喘的空间都不给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