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薄岚浮岫咏诗华

——奉化笔架山随记

    􀴁沈潇潇

    最初和奉化境内的笔架山零距离接触,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那年初夏,一群人在同事周君的倡议下去登临尚桥笔架山。周君的老家在笔架山北麓的庙后周村。相传,周氏始祖世居姑苏,因战乱迁至四明,寓居望京门(宁波西门)外。一次,周氏路过奉化,在笔架山峦婆岭拾得一饭囊,行至山下进溪西庙小憩,又见庙神为唐县令周罗山,觉得这是天授之意,就定居于溪西庙之后,“前列文峰喜崪嵂,右临流水乐徜徉。”那天中午在周君家里喝过酒,又因天气潮闷,手臂、脖子皮疹发作,奇痒难受,午后登山时已心猿意马,登山过程和笔架山的情貌已经依稀。

    再次登临这座笔架山是在去年秋,路径是从金海隧道西口北侧上山。最初一段沿小溪的山路缓慢上升,行来轻松自在。后来一座山岗横在面前,登临就吃力多了,十多个人的队伍一下子散成了前后好几截。终于上了岗顶,往西北看,星罗棋布的村落中,最近的一个就是庙后周村。在岗上我们终于看到了南边危石耸立、形似笔架的山巅。看看近,攀登远,我们之后经过两上两下再一上,险峻处手脚并用,有的还需几个人手拉脚撑才哇哇叫着过关,好不容易登上三岩突兀的峰顶。山巅虽仅海拔400余米,但在这一带已是巍峨奇峰,“巉岩耸峙插云间”,清代庙后周人周灿的诗句言之不虚。站在奇巧的巉岩上,有人指点东边的莼湖、北边的西坞、西边的主城区,也有人瑟瑟地蹲着不敢起身。至此,我30多年前的一场虚空登临才得以充盈。

    最近在写作《乡关何处——奉化风情漫笔》一书时,我不期然邂逅更多的笔架山。从溪口往西溯溪约20里路处,晦溪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弧度,在这一湾曲水边铺展着一个古朴清雅的村落,这就是蒋介石的外婆家葛竹村。村口水湾对面就是笔架山,族人王毓庆有《笔山雨润》诗曰:“天外三峰峙,森森类削成。印岩环秀处,笔架表奇名。花想春前梦,兴从雨后生。名山都润色,胜景肇文明。”这里自古又有仙人居住的传说,诗曰:“涉险登高寻绝壁,白云飞去洞天开。不知仙去仙还在,石径春深长绿苔。”因笔架山和仙人洞这两大胜景,此地旧时曾置“仙笔乡”,真是好山好水好地名。蒋介石儿时曾在外婆家上学。那年盛夏,塾师姚宗元以竹为题命学生作诗,少年蒋介石隔窗遥望笔架山竹海,挥笔写出了“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的佳句。毛笔的笔杆均为竹制,如今笔架山上竹林如海,笔架山也更名副其实了。王氏宗谱里另一首周召南所作的诗,与《笔山雨润》同工异曲:“耸秀三峰浑削成,屼然罗列作文明。月影横似灯前落,春到花疑梦里生。”

    “桃花随水逝,柳絮带烟垂。地僻人来少,山高日到迟。鹰岩啼暮鸟,虎岭秀繁枝。曾有先贤隐,吾今亦乐斯。”此诗歌咏的是深藏在奉化西部崇山峻岭中一个叫栖霞坑的古村。作为唐诗之路东支线的一个节点,村庄和古道是当下驴友们的最爱,我近年来也去过四五次。在这里有看不尽的古意野趣,笔架山是其中一景,栖霞坑古有十景诗,其中明代奉化诗人汪纶的《笔架秀峰》诗曰:“石耸三山似削成,天开神秀应文明。空中雨露千年润,海上霓虹五色横。春日临池涵藻思,晓云开阁散幽情。从容对此歌诗雅,因想高岗彩凤鸣。”竺起蛟的同名诗是:“劈立巉岩透数峰,俨如笔架异芙蓉。高卑列像云清淡,紫白分形雨意浓。影密千竿君子竹,林深几树大夫松。非无涧水资桑砚,特待江生写素衷。”

    和栖霞坑村同饮筠溪水的董村,主姓竺氏北宋时由泉口迁入,在村西北也有一座笔架山。族人竺津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考中进士,其《笔架文峰》后四句“题留翰墨垂青史,篆写仙灵隐碧丛。拟是玉皇文案物,香云霭霭护嶐嵸”,春风得意之情跃然纸上。至清代又有后人竺麟考中进士。处宋元两朝的诗人陈著曾任太学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宋亡时回故里,隐居于剡源五曲三石西坑。他一生著作颇丰,至今留存完整,其中诗1360首,数量位列我国古诗人第十九,在奉化古诗人中位列第一。他也曾为这座笔架山写过诗:“巧夺西湖五姥峰,架中时见挂长虹。近联霞彩笺呈锦,遥对岩牙笔露踪。翰墨云烟来璧水,丹青桃李出花丛。恩承斗柄回春律,待诏东封陟泰嵷。”

    奉化境内的笔架山还有多处,如大堰董家村有笔架山,清末浙东著名闺阁诗人、董家村媳妇王慕兰曾作诗曰:“奎光璀璨眩晴霞,拔地尖峰正不斜。桃李满山春色丽,只疑夜梦笔生花。”溪口许江岸村有笔架山,当地有《笔架秀峰》诗曰:“翠立三峰势拔天,真堪闲架笔如椽。多少文人遥瞩目,拟将携取案头前。” 剡源八曲高岙村也有笔架山,诗云:“为怜映日云成彩,竞道飞来五色笺。”

    对山川河流等的起什么样的名,是人们对地理标志物的精神投射,特别是某一方面的内容得到强调,更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奉化有这么多的笔架山,折射出了当地自古以来崇文向上的悠久传统。在我看来,这些类似于笔架山这样浸染着人的意志的山峰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人们所向往、所选择的一种人文环境。就像庙后周的周氏先人,他在岭上拾到一个饭囊而有所感(这是个能吃饱饭的地方),在随后遇同姓庙神而有所悟(先贤在此神助),还有笔峰山(后代可学而优则仕)。他据此而定居,所看中的不仅是此地的自然因素,还有更多人文因素。“山村耕读两相宜,方案南屏绿绕田。恰望奇峰难架笔,为输妙句构春联。”周氏后代没有辜负先人的期望,在明代有周济可、周濠兄弟进士及第,清时有周绍旦、周凤翙等地方硕儒,民国时期有商界巨子周永升。周永升不仅输资万余银元在故乡创设永镇乙种农业学校,开奉化职业教育之先河,还耐人寻味地把自己发迹后新建在故乡的居所命名为“笔峰小筑”,从中看出这位在外闯荡致富的笔架山下人,骨髓里还是浸透了儒雅。

    笔架山或笔峰、文峰,在古人眼里已成为一面高扬的精神旗帜,激励人们在人生舞台上奋力向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为了有这样一面旗帜,以至于像梁家墩村这样没有笔架山的村子,也要把村西金钟山上金钟塔想象成一支笔,村人杨受亁就曾以《金塔文笔》为题写过一首诗,其中两句为“高挺云中笔一支,何妨借我暂题诗”。村民对振兴文脉的向往,由此显而易见,

    在明代从后畈村迁入的董家村,之所以要择一山命名为笔架山,源自其家族文化传承:后畈董氏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正途上后浪推前浪,在明朝连出了3位尚书、14位进士。笔架山下的董家村后人也持续发力,村中尚存的父子登科“旗杆阊门”,使人感受到崇文传统在山野之地润物细无声的坚韧。被誉为台湾“书法界导师”和“亚洲之宝”的书法大家董开章先生也是董家村人。现在村北溪上有一座古石拱桥清晰可见的桥额“枫潭桥”三字,即是董先生于1948年所题,其故居还在“六房道地”内完存。2009年春,在董开章100周岁诞辰之际,其子女将他的部分作品及其生前所得的奖章、奖杯等捐赠给了天一阁。

    萧王庙棠岙村江姓五代时自尚田苕霅迁入,在明代有4人中进士。他们有意无意地把此归功于村前的笔架山,江舜臣在《笔架晴云》中曰:“凭阑遥望景如何?薄薄浮岚出岫多。闻说花生江笔梦,风云曾向此峰过。”有意思的是,在宋代从新昌迁来棠溪上游的袁家岙村人,也把这座笔架山当作自己的精神坐标,在袁氏宗谱中录有陈绍敬所作的同题诗《笔架晴云》云:“天然笔架两峰叉,晴日云生望自嘉。西卷东舒呈楮练,横冲直撞斗龙蛇。”楮练是指用楮树皮制成的纸,因其洁白如帛练,故称。此诗把笔架与纸联在一起,正如葛竹村人把笔架与竹联在一起,是同样的道理,同时也使棠溪一带的造纸传统在诗中有了体现。这还不够,袁家岙人还把溪上的一座桥取名为梦笔桥,以梦笔生花之意,与笔架山遥相呼应。居住在棠溪下游的汪家村人也不甘落后,把村东南一座俗称羊岩尖的山峰命名为文笔山,在宗谱中有人作《文笔呈奇》一诗,其中咏曰:“崔巍绝巘起遥空,半天横来笔阵雄。五色彩毫缘梦得,一枝筠管竟时通。”

    一条棠溪相邻三村均有笔架山或文笔山,其中棠岙和袁家岙村还是共享一座笔架山,可以想见崇文重教传统在棠溪水中有深深的沉淀。想方设法设立精神地标来激励自己,古人可谓是趋之若鹜,这恰是当下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所亟待重视的一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