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杰 唐代是我国古诗创作的黄金时期,在文学史上耸立起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峰。同样,奉化虽至唐才置县,诗歌创作却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别的不说,单就佛教界来说,便出现了三位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僧,他们分别为释宗亮、释契此与释延寿。 释宗亮在三人中出生最早,俗姓冯,名元亮,原籍奉化。因家傍月山而居,故释号月山、月庵、月僧。唐开成年间(836-840),剃度皈依佛门。大中间,出为明州国宁寺住持,期间创办了月湖诗社。据赞宁《宋高僧传》记载:“亮(宗亮)恒与沙门贯霜、栖梧、不吟数十人,皆秉执清奇,好迭为文会,结林下之交。”晚年精心研究佛学,八十岁时圆寂。曾撰《岳林寺碑》及诗三百余首,现存仅4首。 诗人、诗评家柯平对宗亮推崇备至:“这位神秘的唐代大和尚,虽然署名有几分怪异,诗才却绝对是一流的。”甚至称他的它山歌诗中“垒石”两句14个字的意义,要超过整整一部《它山水利备览》(道客巴巴文库引《它山歌诗》)。尽管一家人不识一家人(都是奉化人),但其评价掷地有声,很有见地。确实,宗亮的诗通俗流畅,却深及生活本意,读来有一种质感。如《它山堰》“截断寒流垒石矶,海潮从此作回期。行人自老青山路,涧阔水声无绝时”。《剡川诗钞》在《它山堰》诗后有附言,认为“今观之平平耳”。可按清《甬上高僧诗》言:“宋志载吾郡四绝句,以公(宗亮)题它山堰为第一。” 三人中我们最熟悉的自然是释契此即布袋和尚。释契此(?-917),幼孤,唐僖宗年间流落奉化,长汀村民张某收为养子,故时号“长汀子”。常以杖背布袋入市廛,见物即乞,大腹袒露,笑口常开,随处随卧,形若疯颠,世称布袋和尚。又喜作歌偈,常携布袋与小儿行歌于道。最后坐化于岳林寺。江浙间人以其为弥勒佛显化,竞相图画其像。宋仁宗累赐御制书札。宋元符元年(1098),哲宗赐号“定应大师”。现存诗偈24首,散见于《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宗镜录》等古籍。 布袋和尚诗,直承王梵志、寒山子一派的白话诗传统,既明白如话、朗朗上口,又有很强的哲理性,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当然,所传24首歌偈中,有不少内容雷同、且来历不明者。同时,他的偈比歌写得好,如“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而《插秧偈》“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在奉化可谓妇孺皆知,并能哼上几句。 关于《插秧偈》的创作情况,历来鲜有说明的。其实,该诗应跟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也就是当年天华寺(地址在今裘村镇庄下村附近)遭京兵火烧后,归属位于奉化县城的岳林寺,布袋和尚等几位僧人奉命看守改名岳林庄的院产。为此,此地留下了其囊沙筑塘、巧运海杉、草鞋变鱼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他的插秧偈也无疑是在此领悟出的,或者后人根据他在岳林庄生活假托的——他留守岳林庄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田产收益等事宜。每每看农人插秧,把不准自己也卷起裤腿跳下水稻田“摸六株”。有道是只有经历过挥沙画海田、插秧书人生的生活,才会有如此接地气的体会与感悟。 最后一位释延寿(904-975)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相传其七岁时诵读《法华经》,读到得意处,竟然使得群羊跪听……延寿怀经世济国抱负,先后任库吏及镇将,悟得“世事无常”之理,三十岁出家。后周广顺二年(952),住持雪窦瀑布观音院(雪窦寺前身)。后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先后请其住持杭州灵隐新寺、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著有《宗镜录》。现存诗词95首(包括残句),其中主要为充满禅意的《山居诗》。 延寿虽不是奉化籍,但长期待在奉化,且产生了较大影响,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可算作奉化人——据最新考证,溪口雪窦寺园中那两棵曾被评为宁波十大古树名木的银杏树,便是由他手栽的。其著名的《山居诗》应该是住持雪窦瀑布观音院期间所创作——诗描写的情景,比较符合那里的环境。其偈“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会得,白云深处坐禅僧。”则描绘了一种清净、高远的禅境——孤独的猿猴叫声,伴随着山岩之间的月亮落下;野游的客人彻夜苦吟,残灯将尽。此境此时谁能领会?只有那在深山老林中坐禅的僧人…… 关于延寿初到雪窦时情景,还有一段传说。一天,延寿开堂说:“雪窦山中,千尺瀑布迅疾而下,纤丝粟粒都无法停留;万丈山岩奇峻挺拔,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问各位,你们从哪里迈步前进呢?”他在这里推崇一种超步高远的境界:要在粟粒无法停留的瀑布之间涉足,要在无立足地的山岩之间起步。一位僧人问:“雪窦山一条路,该怎样行走?”延寿答:“步步寒花结,言言彻底冰。”意谓每一步路都凝结雪花,每一句话都冰冻到底。 概而言之,僧诗是我国古诗百花园里的奇葩,同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出于教化与普度众生之目的,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大多通俗易懂,以便让信众能接受;二是语含佛理,启迪人们的生活、思想与智慧。此外还有一个特点——由于是方外之人,处于一种特殊的境地,且多静思,于是常能见人之所未见、悟人之所未悟,给人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