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培芳 袁伟鑫 白阊门、小头门、红梅院、狮子阊门……光是一个个宅院的名字,大堰镇大堰村就能引人驻足寻味。 在大堰村,你可以从街巷走到后院、从这家穿到那家,狭长的街巷尽头忽见开阔的场地,菜地周围的石头矮墙原来是房屋拆除后的遗迹。穿街走巷中仿佛又看到了童年:爆米花机准备“砰”的时候所有人都惊恐而期待地捂耳注视,大锅里烫手的土豆还没有煮熟就让人争先恐后地品尝,石头房子中铁匠们在烧红的铁上锤炼,倚着木柱的老奶奶缝制着暖暖棉鞋。祠堂前小广场旁、檐廊下的中年男女拉琴唱戏,古宅院落里村内妇女自发组成的腰鼓队正热情洋溢地表演。喧嚣热闹中,王钫、巴人的故居遗迹则静默地讲述着在这里曾培育出的人才、发生过的传奇。 搬一张竹椅,坐在农家小院的中间,手捧一杯清茶,抬头,天空中云聚云散;低头,小溪里流水潺潺;闭眼,鸟鸣声从不远处传来,还有隐隐的野花香飘来。此时,若再来一盘时令农家小点心,这难道不就是快乐的人生吗!远离城市的喧嚣和世俗的繁杂,拒绝外界的干扰,躲进风景如画的大山深处,将心情随意铺开,去享受着“捧杯棘汁胜于酒,掬把村泥化入诗”那种悠闲自得的人生。 大堰村地处奉化江上游,村庄背倚天台山余脉,面水而望,又是远山,是大堰镇政府的所在地村,距离奉化城区29公里。全村村域面积2.75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占地750亩,村民以王姓为主,全村有343户农户,人口912人,其中少数民族13人,耕地面积685亩,林地面积3607亩,水域面积15亩。 据《奉化县地名志》记载:大堰村原名大万竹,天佑年间,时任明州节度使的大堰村王氏太公银青太公王敬圮,奉命来到此处平乱,期间随意插了一棵小毛竹,不想这竹子第二年不仅存活,还生长出大片竹林,银青公认为此处为风水宝地,遂举家迁居至此,取名万竹。银青公第五世孙王奭,迁居柏坑,宋初是柏坑王氏迁居至现在的大堰村,当时取名为大万竹,与当时的小万竹(今万竹乡万竹村)对应。后因此处四面环山,中间平地,形似燕巢,故改名为大燕。大堰村得名源于北宋时,天气大旱,水稻无收,当时的一位名为周因的县令为了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在村前县溪筑大堰墈,村民为纪念这位县令,遂改今名,沿用至今。 村子以山地为主,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内伫立的民居,桥、弄、井、天井等颇具浙东地方风格,明代的尚书第狮子阊门精美的门楼、清代白阊门完整的院落,促使大堰村近期被评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山清水秀处多也人杰地灵,这里培育了一代代名人,狮子阊门有明嘉靖年间南京工部尚书王钫、曾任新中国首任驻印尼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著名作家巴人(王任叔)以及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王剑伟;白阊门有清雍正年间任盐运使的王四佐,他的后代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举人”,宦游入川为官的王鳞飞以及清末民初有名的女教育家王慕兰等,到了近现代又有王绪亮等著名的爱乡商人,热衷家乡的公益事业及教育事业,先后多次捐助家乡建设。 千年的历史典故,千年的建筑遗存,使得大堰村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文运常兴,名人辈出,它的背后是王氏后人一代代人的接力,那种造福桑梓,助困帮贫的精神,造就了大堰人文环境的厚重。 交通的不便给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制约,却也因此留下一方生态环境优美的土地,成为今日原生态旅游度假胜地的关键因素。自2009年开始,大堰村发展乡村旅游,优美的环境吸引了无数游客。巴人故居是省级文保点,白阊门、尚书门第历时五百年见证着大堰村的过去与未来。丽江风格的大名路大溪路店铺林立,地方特色明显。村中有迷迭香、廊桥怡梦、花雨醉等多家风格各异的民宿,还有乡村酒吧2家,在水一方、大食堂餐饮近10家。现在每年来大堰村的游客有7万多,2016年大堰村被列入宁波市首批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近年来,大堰村已被评为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卫生村,获得了奉化市三星级民主法治村,奉化市计划生育星级服务村,奉化市先进党组织、奉化市巾帼示范村等多项荣誉。镇亭山下的这片热土如同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等待你我去发现和品鉴。相约大堰村,品人文之蕴味,赏山水之大美。 尚书第唯存的门楼下老人、孩子和狗在歇凉,这里之所以让人感觉到舒适,是因为在其中我们能看到这里鲜活的日子,看到日复一日却十分真切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