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培芳 去年6月曾读到了一篇报道,名为《徐氏家族出了13位进士12位举人,还形成奉化的一个美丽山村》,徐氏家族所在的美丽山村,便是大堰镇的徐家村。听闻那里有宋代古桥、皇帝阊门、旨封潭等颇具传奇色彩的古迹。是什么样的村子,会如此尊贤崇教,人才辈出?她又和皇帝有什么渊源?一个个疑问萦绕在心中挥之不去,奈何徐家村山路蜿蜒,一直未能成行。前几日恰有好友相邀,故欣然前往。 一路风尘赶到徐家村,此刻已是隆冬时节,山里显得清冷,因为有阳光,倒也不觉寒冷,空气里更是有一种山里特有的草木清香。从外面进入徐家村,必定要经过两座桥。徐家村三面环水,四面环山,村东的登溪和村西的后坑溪从北往南静静地流过,溪水似玉带般围绕着徐家村。在两溪的交汇处,分别横架着永安桥和无名桥,两座桥呈直角状排列,相距不到1米,一步就可从此桥迈入彼桥。双桥被村民们随意地称为“子孙桥”,两座桥都是一孔石拱桥,没有桥栏,没有桥墩,没有任何雕饰,古朴苍劲,据传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了。桥面由鹅卵石和长形条石铺成,行走在桥上,不禁联想,这800年的岁月沉浮,它们穿过了多少的风霜雨雪,见证了多少世事沧桑,它们上面走过了多少顶吹吹打打坐着新娘子的花轿,又有多少母亲在桥头翘首盼望游子归家。 一直耿耿于怀,为何这两座石桥要如此建造,寻问了好几位村民都不得而知,正在失望之际,却意外遇到了一位参与过徐氏宗谱编撰的大哥。据他介绍,旧时的人大多讲究风水,村子东西两面有水环绕,徐氏先祖当初决意在此安族时,为了祈求后世的风调雨顺,建村时严格要求族人按照船的形状建设房屋,不可超越一分一毫,并集了族人之力,在村口建了这“子孙桥”,比作缆桩之用,又在村尾栽种了一棵形似桅杆的大松树。如今大松树已不复存在,而“子孙桥”却依然倔强地守在村口,它们依旧能唤起人们对一个久远时代的回忆:当初,这儿一代代徐氏子孙们怎样走过唯一的出村通道去闯荡天下的。 走到村口的古树下,遇到村里一位老人,穿着虽旧却干净整洁,和他打个招呼,不等我们发问,老人就颇自豪地讲起村子的来历:徐家村徐氏是东汉年间丹阳侯徐饶之后。南宋初年,徐氏后人徐善转由新昌榉根至奉化大堰的马站为官。他的第五个儿子徐琰,也就是徐氏第八十六世先祖,被后人尊为大堰徐家村徐氏始祖。 村子里的房屋,都是就地取材,建筑样式有浓重的南方韵味,让人恍如地域变换,时光倒流。村里有许多老人留守,年纪基本在60岁以上,他们不肯随晚辈搬出村子,成为这徐家村的守护者。不远的将来,年迈体衰的老人,最终会在这片土地上叶落归根,永远留在这里。 走在穿村小径,两边是朴拙原始的古旧民居,以粗木为框架,土石垒墙,这里的建筑大半保存还算完好,由于常年没人居住,院子里、房顶上被荒草侵占,满目荒凉。路边的一棵苦楝树上,几只麻雀跳跃嬉戏,不停地叽叽喳喳,倒使村子多了点生机。脚下的石板路,瓜蔓似的蔓延,布满整面山坡,每一户人家都像是瓜蔓上的一颗果实。我想,这个比喻应该是恰当的,徐家村人的繁衍犹如瓜蔓的延伸,果实就是家户的形成,世世代代,经久不衰。 在登溪畔,有一座雕龙绘凤、金碧辉煌的阊门门楼,这便是赫赫有名的“皇帝阊门”,不禁好奇,这普普通通的深山小村,有何底气敢竖立如此张扬的门楼。门楣悬挂着的那方赭黑色的长约一米、宽约半米的木匾确是解了我的疑惑,“恩赐世家”四个金色大字书于匾上,旁边鎏金小字记叙这阊门的由来。相传,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为避金兵追杀来到明州,当时,徐琰的哥哥徐珍国而忘家,其余诸兄也都在外。年方七岁的徐琰不得已而至明州以见宋高宗。宋高宗奇其颖异,乃问曰:孩童年岁几何矣?对曰:臣七岁。皇帝又问曰:何以至此?对曰:因差役马站至此,得见陛下。宋高宗为此就出了个上联:七岁孩儿当马站。徐琰即对曰:万年天子坐龙床。宋高宗大悦,诏赐官币,建宅一区,作养读书。 恍惚中,耳边突然传来“一二三、一二三”的号子声,循着声音找去,不想却来到了徐氏宗祠,只见七八位40多岁的村民,正在合力架起一根横梁。经询问方才得知,这徐氏宗祠修建于百年之前,经历了百年的风吹雨打,已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骨,呈现出朽腐之态。宗祠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所以有着强烈家族自豪感的徐氏后人,对这徐氏宗祠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即使生活再困苦,祠堂也一定要修建起来,让它能世世代代守护这个深山里的家族,这一声声齐心协力的号子声,恰恰体现了徐氏族人凝心聚力的家族感情。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民宅虽破旧仍在,其主人焉在? 小名片:徐家行政村是徐马站片村之一,有徐家和青厂两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大堰镇万竹西北约3公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全村共有167户,467人,村民以徐姓为主,另有汪、王、邢、毛等姓,山林面积1800亩,耕地面积295亩,因地处偏僻,青壮年外出求学打工,村里留守老年人居多,村内有皇帝阊门、宋代古桥等历史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