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嘉国:“布袋和尚传说”传承人

    传承人档案:张嘉国,男,1943年出生于锦屏街道长汀村,2017年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非遗类别:民间文学。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做着同一件事情,那么他一定对这件事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张嘉国就是这么一个追逐梦想的人。日前,在长汀弥勒苑内的村委会,记者见到了满头白发的张嘉国老人。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以布袋和尚传说为内容的画作与书法作品,这是从未学过书画的张嘉国凭着自己的想象亲手绘制的。他说,既然这里挂了“宁波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袋和尚传说》传承基地”的牌子,就要有研究布袋和尚的样子。

    布袋和尚是唐末五代著名僧人,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现身于长汀村,圆寂于岳林寺,曾在雪窦寺讲经弘法,被公认为弥勒化身。其笑容可掬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百姓心目中快乐、和谐、幸福、自在的使者。他是一位来自民间、联系民众、与人为善、受人喜爱的历史人物,从唐末五代后梁时期一直流传至今。

    长汀村是布袋弥勒文化的发祥地,布袋和尚传说由张嘉国的明代远祖文会公、汝平公、父亲辅镳传下来的,到他这里已有几百年。张嘉国从小就喜欢听村里老一辈人讲布袋和尚的故事,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渐渐地,搜集整理布袋和尚故事这个想法,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里,他立志将奉化的布袋和尚故事发扬光大并传播出去。然而农民出身的他,自小家境贫困,缺乏时间和精力等诸多原因,使得他难以对布袋和尚的传说作系统的采访和整理,仅仅是靠平时对老人的一些叙述做点零星记录。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生产方式由集体转变为个体,使得张嘉国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收集布袋和尚的资料。为了采集到第一手素材,近40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奉化每一处与布袋和尚有关的村镇角落。那时候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靠的就是步行。有一次他到后方村寻访一位老人家,去了两次未见面,第三次才终于见到了老人并取来了想要的资料,但在回家的路上下起雷雨,张嘉国成了“落汤鸡”。有些老人,他第一次去时人还在世,再去找时人已去世了,这让张嘉国忧心忡忡:“老人们的相继离世,使得布袋和尚的部分故事也相继失传,如果我再不做点什么,恐怕后人再也无法知晓布袋和尚的故事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将逐渐流失。”2015年3月,他自费、搜集、整理、编撰、录入,总字数达11万字的文集书《布袋和尚长汀子》付梓面世,看着文集,张嘉国长舒一口气:总算对张氏后人有所交代了。

    今年31岁的张龙杰和张嘉国一样,也是长汀村人,由于和张嘉国住得比较近,他小时候经常去听张嘉国讲布袋和尚的故事。毕业于东北大学绘画雕塑专业的他,最近几个月正在和张嘉国一起着手布袋和尚历史长卷的绘制,经过反复修改讨论,目前已完成初稿,画卷刻画了“洪郎潭出世、岳林寺剃度、雪窦寺讲经、岳林寺圆寂、宋理宗题应梦名山、太虚大师首提创建五大佛教名山”等14个描述布袋和尚身前生后的场景,整个长卷长达25米,宽45厘米。张龙杰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从小对布袋和尚的传说很感兴趣,去年上半年,村里本来与张嘉国一起研究布袋和尚传说的那位老人突然离世,让他沉思了很久:布袋和尚传说是整个长汀村和整个奉化的宝贵财富,但是现在在为这个事情奔走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万一有一天,这些人不在了,这个宝贵的财富该由谁去发扬光大,去传承?于是他主动请缨,向张嘉国自荐,做了他的徒弟,“我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行业刚好对研究布袋和尚传说有帮助,所以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对于自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事情,张嘉国很是平静, “我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所做的,能做的还远远不够,希望能有更多的、真正喜欢布袋和尚文化的人,能参与到这个事情中来,并坚持下去。”谈及布袋和尚传说的传承,张嘉国不无忧虑,年轻人要为生计而拼搏,没时间也静不下心来做这个事情,“布袋和尚传说与其他非遗项目不同,它仅仅是个民间口头文学,其传播方式相当单一,不像其他戏曲舞蹈,有形象生动的表演形式,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再加上长汀村拆迁改造后,村里的一些相关遗址也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仅存的,就只有家谱里面的那些文字记录了,着实让人心痛。”

    张嘉国(左8)为村民讲述布袋和尚的故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