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A6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过就不要说抱歉

——我读《朗读者》

    􀴁童优佩

    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一连几天很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如何下笔。终于拿起笔来写,又一次翻开书,重读了曹文轩写的序言。这是一个男人宏观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他已经写了很多我想写而又写不出来的东西。战争的残酷烙印,人性的深层探索,极端的自尊和自私……

    如果用喜欢来定义我对这本书的态度,似乎太轻浮了,但因了它让我思考所带出的沉重感,似乎又连喜欢都算不上。如果非得说出几个字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感受,那只能是震撼,这种震撼从面对两位主人公青春的情欲到衰老的无力,一直持续到面对死亡的欲哭无泪。

    青春总是充满朝气,一个15岁少年和36岁成年女人之间的感情,在作者的叙述中并不让人感到有什么邪淫和不妥,就是单纯的喜欢和自然的需要彼此的陪伴。少年米夏其实是一个相当自律的男孩,在汉娜突然消失以后,这个善良的男孩,他似乎并没有归罪于汉娜的不辞而别,倒一直在自责是否自己没有勇气承认与她的亲密关系就算是一种背叛。

    全书共三部,在我看来,更像主人公米夏的人生轨迹。从朝气蓬勃少不更事,到迷惘反叛麻木不仁,到最后认清现实趋向理智。也象征着“我”和汉娜的关系,从无比亲密和依恋,到互相疏离和冷漠,最后意识到有些关系根本无法割裂。

    在少年时代的“我”眼里,汉娜是充满魅力和神秘感的。肉体的交欢让“我”神魂颠倒,精神的交流让“我”对汉娜刮目相看。他们一边不知疲倦地互相占有各自的身体,一边共享着经典书籍的朗读交流。“我”是乘着情欲而去的,可在朗读中,情欲却逐渐消退。因为要朗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要心无旁骛。汉娜是一位专心的听客。她时而嫣然一笑,时而嗤之以鼻;一会儿愤怒难当,一会儿又击节赞赏。她还经常发表看法,与“我”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这简直就是精神和肉体高度融合的两个人,相比少年维特对绿蒂的可遇不可求,青春期的米夏如此自然地享受着爱情的欢愉,简直是个幸运的小家伙。

    然而,似乎毫无征兆地,汉娜突然消失了。

    “我”迷惘了一阵就投入了正常的生活当中,但心里有一个角落却永久地腐烂了,把汉娜烂在了心里,同时埋葬了最真实的自己。初尝爱情的甜蜜却又承受爱人的无端消失,“我”已经不想也不能去爱别人,以免一旦失去而再次悲痛万分。

    米夏自己都意识到了麻木不仁伴随了自己生活的各个角落,工作、恋爱、结婚、有了女儿,没几年还是离婚了。他总觉得,才貌相当善良温柔的妻子不是那味儿。不是那味儿,不是他深深渴望和依赖的味道。人也许可以用各种手段骗得了别人,却永远无法骗过自己。

    汉娜走了,当又重新回到了“我”的面前时,“我”已不是我,她更不是她了。书的第二部读得很慢,也很累。因为总是忍不住回过头去想第一部中一些先前忽略的细节,总是有一句话在心中浮现:原来如此。又突然很悲哀地觉得,和残酷的现实相比,曾经简单纯粹的感情变得那么脆弱和苍白。他们之间真的算是爱情吗?

    最后,汉娜为什么选择了自杀?我想应该是她认为走完了自己该走的路。18年的牢狱生活让她逐渐认清了自己,勇敢地面对了她过去所不敢面对的一切。她彻悟了自己的感情和灵魂。在长期的学习阅读和反思中,她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摆渡。她如此选择,不见得就是逃避,事实上,她已经什么都不怕了。她认为那是自己的归宿,因为没有什么再值得努力和憧憬的了。

    “她的面部表情既不是非常安宁,也不是特别痛苦,看上去就是僵硬的死人。我望着这张脸,天长地久一般,那长逝永诀了的脸,忽而复活了,变做了汉娜年轻时候的模样儿,我一边在想,此情此景,一般在老年夫妻之间才会发生。对于女方来说,眼前的老头子永远是英俊少年;对于男方来讲,老妻也永葆着少女的娇美妩媚。”

    肉体的爱恋敌不过无情的岁月,精神的融合终究穿越时空。汉娜死了,米夏才真正明白她在自己心里的位置——老妻。这是他用最纯真的心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哪怕她曾是个纳粹分子。也许很多历史的罪恶不值得被原谅,但是,彼此爱过的人,也不应当被忘怀。

    书看完了,朗读的声音似乎不停在耳边回旋,是《战争与和平》?是《阴谋与爱情》?应该是米夏当时写的一首诗吧:

    与君同心

    两心相互来占有

    与君同衾

    两情相互来占有

    与君同死

    人生相互来占有

    与君分袂

    各自东西不回首

    汉娜死了,米夏老了。

    我把自己写哭了。

    《朗读者》,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冠军的德语书籍。作者是德国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