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农历腊月初头,按俗例掸尘、磨汤果粉、舂年糕、炒瓜子花生,等到廿三夜吃过祭灶果过完小年,滚龙灯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进村了。 小孩子最喜欢赶闹热,跟在队伍后面看稀奇,趁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摸一下龙,迅速缩回手,仿佛那龙真的会咬了手。 舞龙队一般由村民自发组成,一行十几人,走村串巷,赚一点外快。分帖子的带头,察看谁家新起了房子谁家是新婚的人家,确定后,站在那家人的道地,“嘭砰”放个炮仗,“当当当”敲几下锣鼓,高喊几句吉利话,引主人出来,递上印有龙会名字的毛边红纸或毛边蓝纸的帖子。如果看到主人家神情赞许,立马示意舞龙队起舞。只见他们串行或盘动,轻巧地过龙身,左右腾跳,套头龙、龙脱壳、龙翻身、圆跳龙、弓背龙、龙戏尾、龙出首、滚沙龙、龙钻尾等等,那叫一个好看。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叫好声,说着这套龙滚得真结棍啊。龙头一停,龙身龙尾缓缓收梢,带头人中气十足,喝上一声“恭喜发财”,主人家欢欢喜喜递上钞票。小孩子跟着舞龙队各处看热闹,到饭点也叫不回来,大人也只好随他们去疯。这样的情景要持续到元宵节后,舞龙队才告解散,等待翌年的到来。 布龙在奉化有800多年历史,据《奉化市志》记载,南宋时期,奉化境内已有舞龙,俗称滚龙灯或盘龙灯。奉化龙以山竹制成骨架,以布料做龙身、龙面,故名布龙。最初的布龙,只是将稻草捆扎起来做成龙的形状,慢慢地,村民们在龙身上覆盖了一层当地出产的土彩布。后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龙身蒙上龙肚布,染上色彩,印上龙鳞,装上龙爪,使原本简陋呆板的土布龙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常听老人说起奉化历史上的几次舞龙盛况。1946年农历正月十三上灯日,有108个农民舞龙队在大桥金沙滩举行庆祝抗战胜利舞龙大赛。那一天,观者人山人海,舞者争奇斗艳,一比高低,条宅布龙技压群雄,夺得“活龙活现”锦旗;1947年正月初二,条宅舞龙队到溪口舞龙,适逢蒋介石和蒋经国回家度假,便派人邀请至丰镐房表演,博得满堂彩,蒋经国夫人蒋方良给了赏钱,从此条宅舞龙队声名更加显赫;1955年,奉化布龙首次参加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技惊四座,轰动了神州梨园,周恩来总理观后赞叹不已,说道:“这条布龙可以代表国家出国。” 闲时,老人们在绿荫如盖的香樟树下谈天说地,说起奉化的几支舞龙队,唾沫横飞,各说各有理。在他们眼中,每个乡村的舞龙队个个生龙活虎。其中有一个老人年轻时舞过龙头,说到激动处,站起来,仿佛手上真有一条龙可挥斥方酋,边说边示意:要想舞得活舞得圆,就要把盘、滚、游、翻、跳、戏的套路烂熟于心,速度要快,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也舞,要一气呵成。老人说得头头是道,列位看着他边说边示范,得意之劲让他瞬间红光满面,重回年轻。 如今,奉化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节庆,舞龙已是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舞出腾云驾雾、变化多端的龙之神韵,舞出气吞山河、搏击长空的龙之雄姿,也舞出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