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夏珍 现场:感觉很好很幸福 昨天早上6时,谢毕傲醒来,感觉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为了给一名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他已在杭州住了4天,当天上午就要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早餐他吃了两个肉包,不敢吃医生着重强调容易引起受捐者过敏的鸡蛋、牛奶等,也怕4个小时不能起床,没有喝流质食品…… 8时半,他面带微笑,信心满满,迈着稳健的脚步走进病房。 上午9时05分,捐献造血干细胞开始,谢毕傲的心放下了一半。“成功捐献是我最大的心愿。接受干细胞移植后,我们就是亲人了,希望她快点好起来,健康快乐地生活。” 区纪委干部谢毕傲是奉化第8例、浙江省第40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5月7日,他赴杭为捐献做准备。 上午10时半,宁波市红十字会、区纪委、区红十字会领导和奉化志愿者代表踏进省中医院十二楼病房,看望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谢毕傲。 “你是军人转业,和平年代,你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救死扶伤。”宁波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方燕献上了荣誉证书和鲜花。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看到同事和朋友,谢毕傲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感觉很好,很幸福。除了两个手臂不能动,其他都很正常。”他告诉大家,从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那一天起,就盼望着能配型捐献成功。 中午12时30分左右,谢毕傲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00毫升。 昨天捐献完成后,谢毕傲说,捐献的过程没有他想的那么复杂和难受,5天时间打了9针“动员剂”,除了腰有点酸,身体没啥异样。 缘起:配型成功像中了大奖 2011年6月,谢毕傲参加无偿献血时看到中华骨髓库的宣传资料,当场就填写《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采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队伍。 今年1月中旬,谢毕傲得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2月9日高分辨检测配型,3月19日检测相符。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多次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谢毕傲都毫不迟疑地回复“愿意!” “可能只有我能救她!”谢毕傲说,“时隔多年突然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配型成功的消息让我感觉像中了大奖。能够给患者带去生的希望,非常惊喜。” 妻子是医生,非常支持谢毕傲,顺利向医院请假陪护。“母亲一开始还有点担心,怕捐献后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妻子就跟母亲作细致的解释,现在她也放下心来了。”谢毕傲说。 谢毕傲曾在军营服役10年,当过连长、指导员等。在部队时他待兵如亲人,经常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家庭有困难士兵,辅导多名战士考上军校,所带连队连续5年荣立三等功,他自己荣立个人三等功并多次被上级嘉奖。 转业回地方工作后,他加入了奉化义工队伍,带着家人参加“县江去白”“地球一小时”等公益活动,周末常带妻儿去敬老院、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孤儿,送去慰问品。2011年,了解到大堰有一名学生,父亲病重、家里困难,他立刻联系结对,定期汇款给该学生。 “我经常教育两个儿子要有爱心,要乐于助人。包括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和他们说,爸爸是去救人的,希望给他们做个榜样。”谢毕傲说。 日记:为了更多人了解骨髓移植 在为捐献积极准备的过程中,谢毕傲每天都会写日记。 “写日记,不仅能记录下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切身感受,还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了解骨髓移植,了解红十字会的工作,加入中华骨髓库。”谢毕傲说。 从新闻报道中,谢毕傲得知与自己配型成功的是一个31岁的女子。谢毕傲感慨于这份不遇不可求的缘分,担心对方的病情,他提笔给这位素未谋面的受捐人写了一封信,鼓励“亲人加油”。 作为曾经的战士,在省中医院谢毕傲知道了有个名叫“生命战士”的微信群。他在日记中描述:“因为捐献,我认识了这样一群‘特殊战友’。目前有406位成功捐献者,明天我将成为407位。这里建了一个微信群‘生命战士’。大家通过网络聚在一起,一直在努力宣传和动员身边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大慈善工作中。” 有时候,谢毕傲会和医生交流。“朱医生告诉我,她也是捐献志愿者,曾经初配成功过,但是高分辨没过,所以一直想要成功捐献一次。她还告诉我,目前仅仅在省中医院就有150名左右的血液病人,他们大部分都在等待着配型,所以医生中有很多都是志愿者。” 倡议:用爱点燃希望 写日记同时,谢毕傲还写了一份《用爱点燃希望——一名普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倡议书》。 在倡议书的开头,谢毕傲陈述了他眼中的美好生活:“很幸运,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新时代的中华大地,没有饥饿、没有战争,可以自由地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但在医院的所见所闻也深深地刺痛着他,血液病人痛苦的表情、沉重的脚步,引发了他的深入思考:“我打完‘动员剂’走在医院的过道,碰到了一个个血液病人,心里酸酸的。我试着对他们微笑,但是没有收到我想象中的礼貌性反馈。” “谁能理解他们那种近乎有点绝望的心情?假如有希望,他们会万分恳求、万分欣喜、万分感恩,但是现实中他们只能默默祈祷。他满脑海都是病人近乎绝望的眼神,到凌晨3时都不能入睡。” 夜晚的思考让谢毕傲萌发了写倡议书的念头:“我在浙江省中医院捐献现场,向大家发起倡议:‘让我们大家一起用爱点燃希望’。请有爱心的人士,给需要帮助的人多一份‘生的希望’。” 这份倡议书看哭了很多网友。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谢毕傲那份火热的心胸和殷切之情:“为了那么多只能等待‘那一刻’的血液病人,我恳求大家,伸出‘希望’之手,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队伍中来,共同成为‘大爱中国’的一份子。” 谢毕傲的倡议书,首先得到了区红十字会的积极响应。“等待的血液病人很多,他们每天在痛苦中煎熬,而希望往往很渺茫。”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李永正坦言,“非血缘关系之间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几率只有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这就要求将分母做大,需要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 李永正十分赞赏谢毕傲,“他不仅自己捐献,还写日记、发倡议,通过自身亲身经历,去影响更多人。作为红十字会,我们要更加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