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淦颉 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不少来自安徽、河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中西部年轻人来到奉化工作或生活。今年33岁的陶文娟就是其中的一员。 陶文娟是安徽省宣城市人,学的是计算机专业。2002年中专毕业后,她和同学一起来到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一年后,她和当时一起来奉化打工的几百个同学入住西坞街道力邦社区。 2005年7月,为了提高文化水平,陶文娟报考了奉化电大。但由于波导公司三班倒的工作性质和电大课程冲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她离开了波导。机缘巧合,她成了力邦社区居委会的一员。由于表现出色,5年后,陶文娟全票当选为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力邦社区是我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目前接纳了3000名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外来务工人员。陶文娟告诉记者,社区每天都有人口流动,每年人口流动率为20%左右。在入住社区的15年里,她见证了社区的变化。 社区相继建立了青年中心、文化宫,开展频繁又丰富的文体活动,为居民搭建张扬个性、展示爱好的理想舞台。前几年,社区全面装修,墙体重新粉刷,居住环境更加整洁美观。“以前十人间的租金为每月18元,最受欢迎。而今居民更喜欢单间或者双人间,更注重隐私度。”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当时的自行车到后来的电动自行车,到现在的私家车。“现在社区里共200多辆私家车,为解决停车问题,我们重新划分了车位。” 陶文娟表示,外来务工人员的学历较以前提高了,年龄也有所增长,基本在30岁左右,拖家带口。就业方向向技术工种转变,所在企业也给他们缴纳了社保,和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随着大家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再加上自媒体功能的不断完善,手机逐渐代替了其他娱乐活动。对于我们来说,开展活动的难度提高了。如何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吸引力成了一个难题。”陶文娟说出了她的困扰。 据她回忆,当时和她一起来奉化工作的同学基本回老家或者去其他地方,只有少数和她一样工作稳定或者在结婚生子的同学留在了这里。“来奉化的时候我还年轻,但在这里待久了,慢慢有了感情。何况工作比较得心应手,也有牵挂在这里。”陶文娟说。 “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在奉化购置了房子,这在10多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陶文娟还告诉记者,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安家落户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成了父母最大的困扰。由于工作大多比较辛苦,他们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社区便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志愿活动,邀请宁波大学、万里学院的大学生为孩子辅导作业,并根据大学生的特长开展英语、马克思主义等课程,让家长没了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