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东西它一旦吃上了就会莫名地停不下嘴,哪怕嘴巴被滋得快失去味觉,或者舌头起泡,嘴唇起肿,反正你不把它吃完就感觉很难受,譬如瓜子,譬如核桃,譬如薯片,譬如油赞子! 外地人或许无所谓,老底子的宁波人对这一口现炸的油赞子却是情有独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炸得喷香酥脆的油赞子对人们来说,无疑是难得的美味。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仍能在街头,诱得人们排上一小时的队。 记者 李露 记忆中,奶奶家的衣橱顶上搁置着两组四门开的木质玻璃门藏橱。隔着玻璃门,可以看见静躺在里面的锡瓶、饭盂、酒壶、寿字台等镴制品,泛着银质而温润的光泽。大口的锡瓶长年放着茶叶、面粉、芝麻、中草药等物品,小口的饭盂则盛着糕点、糖类等食品。 在奉化地区的传统结婚典礼上,锡镴打制的镴酒壶、镴饭盂、镴烛台等一整套锡制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嫁妆。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有所改变,但这类镴制礼器、用品,至今还未完全淡出人们的生活。 用镴制成的镴饭盂因为自身的材质,密封性相对其他来说更强,而且因为罐身比较厚实,罐颈高,温度恒定,保鲜的功能就更胜一筹。在冰箱、空调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年代,镴罐就成了最好的糕饼箱。 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老一辈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总爱把油赞子这些糕饼点心攒着藏起来。于是,调皮的孩子想吃美味,只好偷偷踩在板凳上,爬到藏橱去够那只圆滚滚的饭盂。印象最深的是某次偷吃完油赞子后,小手被染得油叽叽,抱不动那个稍有些分量的镴饭盂,这个笨重的家伙便从楼梯上一直滚到明堂前。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偷吃,也因为那只被敲扁的镴饭盂,我被父母来了一顿结结实实的“混合双打”。 身负多种称谓的油赞子 据董家小妹的老板陈启达介绍,油赞子发源于浙江,在宁波被保护,发扬,是宁波的传统美食。据悉,老宁波油赞子属纯手工制作传统休闲食品,它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尤其是海苔咸味油赞子,更具宁波一绝。 擅长烹制海鲜,鲜咸合一的宁波菜,遵循大繁至简的原则,在浙菜中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品种。作为补足,宁波的小吃细腻考究,无不精雕细琢,这也让宁波人在正餐之外,有了更丰富多彩的盼望。 油赞子其实就是普通话里的“麻花”。一说是因形似簪子,入油锅炸制而成,于是在宁波方言里被称为“油簪子”,后在历史变革中演化为油赞子。另一种说法则称麻花型的油赞子为“油蘸子”,与油馓子并为一类,由寒食改良而成。《鄞县通志》一书里就描述道:“油馓子(油糤子、油蘸子),以麦和糖搓成细条或数条互绞成索或盘屈作鬓形,入油中煠之以为饵,谓之油馓子。”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熬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寒具诗》描写了古代人们在寒食日制作“馓子”等寒食的场景。寒食节禁火,人们便用面粉、糯米粉加盐或蜜、糖,搓成细条,造型各异,或为麻花,或为栅状,后用油煎,制成点心,用以代餐,谓之寒具。 传承祖辈的手艺 一走进董家小妹的店门,便可看到一口大油锅已在“嗤嗤”冒着泡,掌勺师傅把一条条柔软的“小麻花”滚进热油里,翻几个身,起锅上架。店铺中间的长桌前,一群妇人围着桌子,手指翻飞,将切好的面团搓细,迅速一抹一搓,再对折成四股麻绳状,即成长短均匀的生坯。 油赞子一般有两种口味,绿色的是海苔味,咸口的;金黄色的是原味,即甜口。陈启达指着后半间小锅里正在熬煮的冰糖糖浆说,他们店里还有两个口味,分别为冰糖原味和冰糖海苔,深受顾客喜欢。 董家小妹家的这一锅油赞子老手艺,传承自陈启达妻子的祖辈。据悉,陈启达妻子的外婆是远近闻名的点心师,其中一手油赞子手艺更是被邻里啧啧称赞。陈启达还有个舅哥,是长岭路董家花园油赞子店的老板。从小开始,他们兄妹俩便跟在父母身边打下手,也因此学会了这一手祖传的油赞子手艺。之后父母年迈,兄妹俩自立门户,更是一心扑在了油赞子里,不仅改进工艺让油赞子更加酥脆,更是不断尝试研发新口味。 董家系列油赞子店开张后,店门口常年排着长队,几乎是风雨无阻。“我可以放话说,吃过我家油赞子的人肯定还会回头来买。”陈启达说,他家的油赞子不加明矾,不加鸡蛋,全靠面粉天然发酵,再经油锅油炸酥脆,所以店里老客户很多,基本一买就是好几年。 这两年微信朋友圈兴起之后,陈启达也开始做起了线上交易,“最远的快递到过吉林延边,广西那边客户也很多,这些外地客户都是几十斤几十斤这样买的。”陈启达自豪地说道。 海苔味油赞子 冰糖原味油赞子 油炸 发面 切条 面剂子 搓麻花 熬冰糖糖浆 镴饭盂里的油赞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