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明 明溪行政村由原晦溪、应家山、白坑口、箬溪、大乌五个自然村组合而成,地处奉化最西端,东依葛竹石门自然村,西与壶潭村毗邻,南与嵊州市东岭村接壤,北与余姚唐地相连。村域面积为16.8平方公里。经过近年来“美丽乡村” 建设,大山深处的明溪村俨然成了奉化西域版图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诚然,明溪村的形成有其漫长的历史渊源,更蕴藏着明溪村人凭借勤劳和智慧打造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厚植激励后人的乡贤文化。明溪村由单、徐、应、邹、许、周、赵等姓氏组成,但以单氏为主姓。 宋时,单邦彦在晦亭下游历至渭水,见此地群山环抱,气势磅礴,水源绵延,涧水淙淙,自感是藏风纳气之所,更是理想的栖身之地,遂从晦亭下移居渭水,成了渭水的始迁祖。 传至渭水单氏第七世孙单钦,字崇道,咸昌时登进士,官至国史检阅。宋端平二年(1235),单钦开修单氏族谱之先河,并特邀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作序。单钦曾与宋理学大家朱熹为好友,致仕归隐渭水后,朱熹曾专程前来渭水访见单钦。朱熹任浙东巡抚时,再次来访,并赠诗一首:“东隐人兮何处寻,看来只在白云深。围棋心事卑商岭,报瓮情怀尚汉阴。晓日三竿安稳睡,春风两屐短长吟。红尘世路休相问,管取陶风酒独斟。”朱熹仙逝后,单钦为了怀念朱熹的友情,遂把渭水更名为晦溪。2004年奉化市区域调整又把晦溪改成明溪。从此,晦溪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单钦之子单庚金,字君范,少承家学,克自勉励,咸淳六年(1270)登进士,举漕试预两浙乡荐,以母丧不出。十年就礼部别试见黜,随归剡源渭水三十年,他在离村三五公里外的后山上辟一室,潜心理学,闭门撰书,著有《春秋分纪集略》《论语说约》《晦溪余力》等书。这一室也被后人称为“著书坞”。 迈着轻盈的步伐,静静地在明溪村浏览,你会发现村中有诸多古桥、古庙、古建筑,如散落的珍珠,洗尽历史的铅华,在眼前闪熠发亮。 明溪村四面环山,源于壶潭栲坑的晦溪,从西向东流经全村。横卧于村头溪上的金山桥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同治十八年, 2012年由村民集资修葺,灿然一新,气势恢弘。如今的金山廊桥,呈南北向,为双孔石结构,全长28米,宽4.5米,桥墩为条石叠砌,上建单檐廊屋十三间,桥面铺设木板,两侧设全木封闭扶栏。 另有一座近千年古桥——双鱼桥,却被村前的公路所覆盖。如你不去专程探觅,似乎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双鱼桥,据传由单氏先祖单庚金所建。那年,村中因闹灾荒,多数村民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艰苦生活。远离他乡的单庚金闻讯后,为了拯救村民渡过灾荒,上疏朝廷,说是家乡需要造桥,他并借故冒死诓称:“桥长如杼梭之线”,工程和投资规模较大,要求拨款援建。朝廷纳谏后如数拨款,款到帐后,他便在村东造起了桥,并把剩余的钱全部分给村民,使村民渡过了灾荒。如今近千年过去了,单氏后裔说起这位先贤,仍感恩戴德,津津乐道。而他所建的那座桥,如今依然完好无损。双鱼桥呈南北向,桥高约4米,宽约2.5米,桥面中间用卵石砌 成大圆圈,桥的西侧用卵石砌成一条南北向的大鱼,故名“双鱼桥”,古时,双鱼桥是村中北门山通向前门山的必经之路。二十一世纪初壶明公路修建所需把此桥覆盖在公路下,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桥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村西鼓山上的碉堡则是明溪村人凝心聚力、保家护村的佐证。该碉堡建于民国中期,碉堡呈六角形,外围有黄泥夯成,边长3.4米,三层,总高9.42米,上部六柱,顶木筑小青瓦,泥墙顶部出檐80公分,周边设有瞭望孔和枪眼。此碉堡据说是百年前为了防御匪患入侵,村民自发出资出力所建,从此成了保村安民的防御工事。 坐落在村西北角的明溪古道,在鸡东公路尚未开通之前,则是壶潭、明溪等山民入溪口、连嵊州、接余姚的要道。相传该古道曾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东支线,是文人墨客探望王羲之后人和四明山胜景的要道之一。 如今的明溪村,新房鳞次栉比,道路整洁宽畅,溪流清澈如镜,绿竹漫山遍野,处处展现出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走进林间人家,探古寻幽,乡景乡愁似乎更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