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露 实习生 童洌 金秋,芋艿成熟应市之际,正是家禽麻鸭肥嫩之时。进入秋燥时季,奉化传统要贴膘进补,尤其从七月半到中秋节,特别盛行吃鸭肉。其中,一道“鸭汁芋艿”最富有奉化特色,饱含乡情。 无从考究的传说 中秋吃鸭子的习俗,若要追溯历史,其一,是因为中秋前后,鸭子正肥,正是吃鸭子的好时节;其二,是源于“杀鞑子”的说法,虽然“杀鞑子”的典故版本不一,发生的地点不同,但说的都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事情。 据传,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当时统治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鞑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 暂且不论中秋吃鸭的文化背景,就以鸭子的营养价值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言,中秋吃鸭也颇有道理。秋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更重要的是,鸭子本是凉性食品,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宜于滋阴养津以防秋燥。不仅鸭肉营养丰富,鸭汤还有抗疲劳的作用。 至于,为何拿鸭子与芋艿同煮?则无人说得清来源。或许是因为八月中旬既是鸭子肥美之际,也是芋头粉糯可口的上市之期,才有了这道江南传统家常菜的诞生;又或许某位厨娘一时失误,误将芋头丢入鸭汤之中,才偶然创造出了这道美味的“鸭汁芋艿”…… 皮鞋厂里的“鸭汁芋艿” 春播秋收的芋艿头,经过大半年的雨露滋润,在秋日,将自己幻化成粉糯可口的“大胖小子”。芋艿,其实是最草根的一种美食。虽然在大厨的巧手烹制下,烘蒸、生烤、热炒、白切、做糊、烧汤……各种吃法,无一不佳,但仍不改其朴实本质。唯有与鸭子同煮,才算彻底激发出了它潜藏的能量。 说起“鸭汁芋艿”,那就不得不提萧王庙街道青云村的孙亚男。孙亚男是土生土长的青云村人。1993年,年近三十的她因为对烹饪的爱好,自学成才,在村里开了家小饭店,主营乡村土菜肴,2013年她将饭店迁至皮鞋厂内,开办了一家招待所。 没想到,皮鞋厂内的“鸭汁芋艿”引得无数食客竞折腰,常有宁波人特意驱车赶来就是为了一尝这道土菜。要问孙亚男的“鸭汁芋艿”为什么这么出名?她告诉记者,因为这是独一无二的秘方:早年她常在大桥市场购买烤鸭,觉得这烤鸭非常好吃,便向摊主询问秘方,但是摊主并不愿意泄露。于是她不断地去照顾生意,和摊主混熟,最后终于求得秘方,将其改良后应用到了“鸭汁芋艿”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食客曾这样评价芋艿头,用明火烤着吃,用柴炭火煨着吃,则愈品愈香;做羹作汤煮着吃,则滑似银耳,糯如汤圆,细腻而爽口;切成片蒸,再醮以蟹酱,则原汁原味,既香又粉。不过,“鸭汁芋艿”里的芋艿则比烤芋艿更香,比芋艿羹更滑,比沾蟹酱更粉。长时间的炖煮,让“鸭汁芋艿”里的芋艿吸饱了鸭肉的汤汁,吃起来既有肉香,又有芋头的粉糯,实在堪称人间美味。 火候才是秘诀 那么,这么好吃的“鸭汁芋艿”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名闻遐迩的奉化乌脚尖芋艿子是孙亚男的首选,那芋艿子看起来毛茸茸的,吃起来则是又香又糯。鸭子则是用土养的“无锡鸭”,一般选一岁左右的鸭子,不然太老,啃不动,食之伤牙,太嫩则没有吃头。将刚刚宰杀,还冒着丝丝热气的鸭子,用高压锅去掉血沫和鸭腥味。起锅冷却后,用大火烧半小时,加入葱、姜、蒜、桂皮、老酒、酱油,然后用小火焖一个半小时。“千烧不如一焖”,“焖”这一工序可不能偷懒,要在锅里慢慢将鸭子焖至七分熟,然后将芋艿铺在鸭子下面,再煮半个小时,全程都要掌控好火候。出锅的鸭和芋艿散发出诱人的红色,泛着油光,看似仍是一整只鸭子,用筷子轻轻一夹却能轻易地将骨肉分离。夹一块鸭肉入口,嫰而不烂、油而不腻,再配上一个芋艿。啊,隔壁家的小孩都要馋哭了哦。 因为生意实在太火爆,孙亚男长期在老板、采购员、厨师、服务员等角色里忙碌,于是她便把“鸭汁芋艿”的秘方教给了手下的厨师。旁人都问她:“难道你不怕厨师自立门户跟你抢生意?”“我的‘鸭汁芋艿’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孙亚男自豪地说,“就算知道我的秘方还不够,最重要的还在于火候的把握。” 只有烧到恰到好处的“鸭汁芋艿”,才会香气特别溢人,喝一口浓汤,肥而不腻,可口甘旨,鲜味适度,鸭肉有嚼劲,芋艿滑溜溜,一顺口滑入喉咙。“一大盆鸭煮芋艿,都不够大家分哦。”孙亚男笑着说道。 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皮鞋厂内的招待所关闭了,孙亚男去了一家单位食堂担任主厨,只是这道名声在外的“鸭汁芋艿”依旧时常被客人提起,点到餐桌上。 “鸭汁芋艿” 焖煮 “无锡鸭” 乌脚尖芋艿子 爆炒葱姜蒜 放鸭 放芋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