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闺秀董家村

    􀴁记者 陈培芳 袁伟鑫

    董家村位于大堰镇区西南端,距镇区15公里,距奉化城区44公里。源自第一尖的县江流经此村,村民以董姓为主,故称董家村,当地人又称中心岙。董家村在两山峡谷之间,沿县溪两岸呈狭长形分布,非字形布局,地势西南高,向东北逐渐倾斜。村四面高山重叠,山上林木葱郁,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属于原生态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

    董家村原称中心岙,自明永乐年间成村,至清末,均属连山乡。师祖庆云公,17岁就前往中心岙开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红霞溪滩两旁,翻成了百亩良田,山山湾湾成了层层梯田。到了乾隆嘉庆年间,族人猛增,中心岙已容纳不了众多人口,具有进取精神的董氏族人,开始向外拓展,周边的山头畈、严思坑、董家岙、韩学士成为拓展重点,都有董氏族人居住,人口占半。沙畈、大寺畈、新田畈等土地都是董氏族人所有。较近的新昌县石棋盘、大雷等村也是拓展方向,那时新昌县长兰村、新畈村都曾改为董家村。

    民国时期以“董李”之名设乡,1947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还以汉代古名“镇亭”设乡,解放前夕属里连山乡,因与李家为乡内大村,常合称董李。光绪《奉化县志·乡都》七都一图有“董家”村名。

    克勤克俭,惟耕惟读,深深地埋在董氏族人的心里,是中心岙董氏族人的指路明灯。中心岙董氏一族在发展农耕的前提下,也注重读书求取上进。董家村所累积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传统已经根深蒂固,使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弥漫着开基祖先所崇奉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一种好好读书、光宗耀祖、报效国家的文化崇尚。坐落于村中心的董氏宗祠里有这样一对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董家村人深知,深居山间,生活富足需勤勉劳作,精神富足便要读书学习。耕种可以丰五谷,读书可以知礼仪,“惟耕惟读”,既要族人学谋生,也要学做人,这是家族得以绵延兴盛的秘诀。翻开民国时重修的董氏宗谱,“祖训”一篇除规定了“首敦孝悌”“和睦亲族”等条目外,“培植书香”一条赫然在目。据村中老人介绍,过去董氏一族内只要有聪敏颖悟,但家贫买不起纸笔、灯油的孩子,宗族就会拿出祖祀祖谷来资助他求学攻读。明清期间,村中出过大学士、将帅、进士、文武举人、秀才等七十余名科举人才。

    在从董家村走出去的人群中,有多位活跃在教育、医学、水利等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早在清朝中期,仁饶公的儿子义诰、孙子礼崇,先后考取举人,留下了父子登科的美名,五亭先生元昌公、乃武公是民国期间有名的商户,曾任商会会长。新中国成立后,族人更是人才辈出,在奉化名人录中有董子熬、董才如、董庭葳等人,近代女诗人、女教育家王慕兰,书法家董开章,上海师范大学董彦君,毕业于北京大学、写过《通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学者董明惠、民间办报人董佩璜等,都是从董家村走出去的董氏族人。

    董家村清朝至民国初期的建筑群,依溪河两岸而立,一栋一栋,排列有序,格局规整,显示出浓重的古村落气息,对研究山区古代人们的劳动生活、村落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村内尚留存着其他地方很少见的祠堂、桥和其他传统民居,其分布密集的程度让人不禁暗暗称奇。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原主人的来历不一般。他们或者家产丰厚,或为大地主,或经商有道致富,或经过科举考试做官,或许为了显示自己与普通老百姓的不一般,为昭自身显赫,或为子孙留份遗产,修建了这些古建筑。董家村古宅保护完整,有13个阊门16个道地,近200间正偏房间和1个祠堂。这里的古建筑防火设施匠心独具,在院与院之间都用一个石拱门隔开,石拱门里隐藏着由一层木门和一层石砖门组成的双层门,下面安着铁轮,一旦一处失火,只要轻轻一拉,拱门就形成了防火墙,与高大的马头墙配合,可以有效阻断火势蔓延,堪称经典,被众多民宿学家和建筑家誉为浙东古山村的标本。另外还有枫潭桥、广济桥等多座古桥屹立不倒,近代女诗人、女教育家王慕兰的墓也在董家村平坑水库附近,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村内有一棵300余年的古树苦槠树和一棵百余年的老梅树,也为董家村增添了一景。

    董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由此也形成了许多民俗风情。董家土纸曾经远近闻名,造纸技术始于清代,在民国时期进入兴盛期,几乎人人都会造纸。解放初期,由于机制纸业不发达,董家村的竹纸业仍十分兴旺。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机制纸业的兴起,以及大堰镇作为水源地的保护,董家村手工竹纸迅速受到市场挤压,手工纸坊经营难以为继,纷纷歇业,很多造纸用的工具也逐渐老化消失,该手艺面临失传。21世纪初,董家村最后一家造纸作坊关闭,从此该手艺便消失了。据说董家村的土纸,颇受渔民欢迎,原来旧时人们大多迷信,每当渔民出海时,必要求取董家土纸,一并带上渔船,在捕鱼时,若是遇到大风浪,便将董家土纸扔进海里,祭祀海神,以求风平浪静,平安返乡。

    董家村为奉化西南山区比较典型的山村,因交通不便以及水源地保护的需要,给董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制约,却也因此留下一方生态环境优美的土地,古民居留存较多,比例高达80%,是一个传统气息浓厚的村庄。古村与周围的山峦、溪流、梯田等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构成了古老山村的特殊风貌,她像一位深山闺秀,几百年来,早已习惯了旷古的宁静,远离红尘。

    2012年,董家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7月,董家村入选第二批“宁波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和古朴的民风给董家村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痕迹,村民在此生生不息,用双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村内小道

    董家村全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