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新欣 方叶 过年是孩子们最由衷的渴望,是长大后最温暖的期盼,是一年中最具“仪式感”的传统节日。在这团圆之日,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欢心和喜悦,而对一些计生特殊家庭来说,佳节反添一种孤独感。家住尚田镇印家坑村的汪炳素与印米再夫妻就是这样一户特殊家庭。春节前夕和正月初六,记者两次走进这户家庭,倾听他们讲述痛失爱子后过的春节故事。 家庭意外破碎 夫妻陷入悲痛 汪炳素今年57岁,原本也有一个幸福的家,一家三口过着平淡安稳的日子。但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12月,他们25岁的儿子因疾病不幸去世。失去唯一的孩子,一个家庭崩塌了。很长一段时间,夫妻俩悲痛欲绝,每天躲在家里不愿出门,甚至害怕去菜场买菜,因为在菜场总能听到别人说“我家孩子要回来了”“我孙女喜欢吃什么菜”,这些话在当时听起来格外刺耳,每一句都会让汪炳素夫妻想到自己的儿子。儿子走时再过2个月就将过年,对他们来说那是最难熬、黑暗的一个春节。 但是日子还是要过,汪炳素将儿子的东西全部收了起来,害怕见到会触景生情。为了解闷,他们养了两条狗作伴,其中一条出车祸没了,另一条已从小黄变成了老黄。 原本印米再在山上劳作,靠背树或毛竹挣点钱,但在儿子去世后,他长期沉浸在悲伤中,身体每况愈下,如今已经无法再劳作,只能靠汪炳素在村里的食品厂打工为生。亲友们为了让他们提起精神,有时会带他们去宁海、舟山等地走走散心,但那种排遣也只是暂时的。特别是每到逢年过节,那种悲伤又会溢上心头。对他们来说,每一个团圆的日子是种提醒,别人有多美满,他们的孤独感就有多强烈。每到除夕夜,随意吃点晚餐,夫妻俩就关门休息了。有时两人一个楼上、一个楼下看会电视,不走亲戚,不放鞭炮,除夕之夜过得很冷清。 “年复一日,那几年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整日浑浑噩噩,万幸的是总算熬过来了。”汪炳素苦涩地一笑。 结缘志愿者 阴霾散去是晴天 2017年9月23日,是汪炳素烂熟于心的日子。那一天,区计生协会组织锋之社志愿服务者初次上门服务,正是因为这一次上门,她永远都记得那个画面。他们问汪炳素夫妻,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他们会尽力想办法帮忙解决。汪炳素说:“我们俩上无老,下无小,两个人无牵无挂。就是生活有点太寂寞,精神上太痛苦。” “叔叔阿姨不用担心,以后每个月我们都会来看你们的。”志愿者安慰他们。 果然,一周后的中秋节,志愿者们再次来到汪炳素家,那也是飞飞、小汪、小邵第一次与他们相识。 此后,每个月都有志愿者上门陪夫妻俩聊天解闷,做饭、收拾屋子等……汪炳素和印米再的生活又重新有了期待。锋之社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孙常波还与他们家结对,另外还有2名医疗志愿者,照顾他们的身体健康。每月一次的看望,很快拉近了志愿者与汪炳素夫妻的距离,从一开始的拘谨、客套渐渐变成了期待。夫妻两人的心态明显改善,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也愿意出门与邻居互相走动,志愿者们欣喜于他们积极乐观的变化。 2017年除夕夜,孙常波给汪炳素打了一个电话,祝福他们新年快乐。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汪炳素瞬间眼圈红了,春节有人记挂和祝福的感觉太久违了。此后,妇女节、母亲节、中秋节……每一个有意义的节日都有志愿者送来的祝福。汪炳素有一个塑封袋,里面装着各种照片,全部是夫妻俩和志愿者们在一起时拍的,志愿者将照片洗出来送给汪炳素夫妻,这些照片则成了她最珍视的宝贝,只要没事做就会拿出来看一看。 在志愿者的影响下,汪炳素提出自己也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做善事,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一开始,她会前往奉化,跟志愿服务队一起行动,但久而久之她发现自己的好意反而拖了大家后腿:骑电动自行车去奉化会让志愿者担心,而他们来家里接她则浪费时间。于是汪炳素决定在自己的村里做点好事,“只要心意一样,在哪里做好事都可以。”汪炳素说。她开始照顾村里的独居老人,为他们洗衣服、打扫卫生、义务承担村里部分路段清扫任务……这个冬天,她为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做了20个坐垫,打算今年下半年再做一些,这样老人们坐着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太冷。汪炳素说:“是区计生协会的关心和公益组织的感召,带动、影响了我,让我慢慢从阴影中走出来。我觉得人活在世上,能为这个社会做点好事才有意义。” 看到汪炳素为村民所做的一切,村干部也非常重视关心,特意腾出一间工作用房,专门用来给独居老人浣洗衣物,并成立爱心服务站。汪炳素说,这是自己2018年的心愿,顺利实现了。而2019年的愿望是成立一支村志愿者队伍,也在年前初步成立,村干部叫她来负责。如今队伍里已经有15人,汪炳素感到十分满足。 他们如亲人一般 “我们也吃了团圆饭” 今年的年三十正好是立春。为了让汪炳素夫妻感受节日氛围,志愿者们提早一天去看望汪炳素夫妻。 从城区开车前往印家坑村大约需要20分钟,平日出门在外工作的不少年轻人都已回了家,小店门口坐满了闲聊的人,宁静的村庄显得分外热闹,更增添了一份年味。 记者跟随孙常波一同来到印家坑村,印米再早已等在小店门口,看到熟悉的身影,脸上不自觉露出笑意,热情地迎了上来。还未进到家门,就已在远处闻到了犬吠声,汪炳素见到孙常波,开心异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下。 汪炳素家里布置陈设简陋,却十分干净整洁,桌面擦得一尘不染。平时汪炳素在村里的食品厂上班,每天早上7时多出门,下午5时才能回家。1月25日,食品厂放假了,她闲来无事就在村里做起了志愿工作。洗衣服,打扫村马路、凉亭……一刻也不闲着,甚至比上班时还要忙。“快过年了,自己家里还没收拾过,尽顾着帮村里干活了。”印米再半开玩笑地说道。 大年三十,汪炳素早早地起来,村里的路只扫了一半,她要在过年前清扫完整条路。打算下午忙完再回家做年夜饭,今年他们买了些菜,炖鸡、鲞烤肉,颇为丰盛。这个除夕夜,虽然还是只有夫妻两人,心里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他们知道正月初六会有一群人一起来做团圆饭,突然感觉生活有了盼头。 新年第一天,汪炳素的手机就没有停过,新年的祝福电话一个接一个,都是志愿者们打来的。而汪炳素自己也拨出了一通电话,是打给赵家村一户同样的计生特殊家庭,自他们认识以来,汪炳素就经常与对方联系,劝慰开导。正月期间,他们也会与亲戚互相走动,拜年道祝福。但他们最期待的还是正月初六和志愿者一起吃团圆饭。 正月初六一早,区计生协会副会长范亚珠带领着9名锋之社志愿者,来到汪炳素家拜年,张罗团圆饭,家里平日素净的墙面多了一副春联。夫妻俩一早就起来等着了,边上烤着一锅洋芋头。上午9时左右,飞飞、小汪一行人准时到了。 “阿姨,新年快乐。” “叔叔,过年好啊!” “新年好、新年好,快进屋休息下。” 简单的几句问候寒暄,将春节的欢笑与祝福都化在了这短暂的相视拥抱里。 一会儿,大家就分工各自干起了活,洗鱼、剁肉、包饺子、生火……一点不含糊,忙碌又娴熟的样子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几个人说着笑着,边炒菜烧饭干活,而汪炳素则是想插手帮忙都没地方使劲,在边上一个劲地笑着说:“真好,真好。”印米再从外面散步回来,笑着说:“我就等着吃饭了。” 中午11时30分,一群人围着桌子坐下吃起了团圆饭,互相举杯道贺,屋外阴雨连绵,屋内却和乐融融,洋溢着欢声笑语。桌上,他们回忆着过往的点滴与故事,从初见到相熟,每一个画面都刻在汪炳素心里。 2019年的春节快要结束,但是对汪炳素夫妻来说,这种失而复得的喜悦与团圆感不会随着新年结束而消失。反而让他们对新的一年有了更多的期待。也许生活还会有意外不期而至,但是所有苦和痛总有过去的一日,并非只有家人才能团圆,只要有爱、心存温暖,哪里都可以是家,陌生人也可以成为亲人。这也是志愿者们带给汪炳素夫妻的感悟。 暖心的团圆饭 走出阴霾的汪炳素夫妻 丰富的菜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