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曙丹 穿过金海隧道,沿着金海路、沿海中线,拐进莼桐路,穿过栖凤村,爬上大潘岭,赫然醒目的“中国第一渔村”字样提醒着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古老朴素的渔村。 桐照村位于奉化东南面,枕着三山,朝着大海。脚下的莼桐路,似是时光隧道,带我们走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据《林氏宗谱》记载,宋末元初之时,桐照林氏先祖林坤为避战乱自苏州南奔,夜宿一古庙,梦见汉大将军陈豨指点其往南走,至桐照地方,见山清海蓝,有农渔之利,遂居住下来。现在村内有一建筑——陈君庙,它便是林姓子民为报答汉大将军陈豨的指点之恩而建造的。 桐照原称桐坡,因村后有山名高梧,山麓梧桐遍植,桐叶映照,故称“桐照”。历史上称过“屯蛟”“桐礁”。前者与“栖凤”村名对应,后者因村东有礁石(名“独支坟跟”),日暮之时桐叶映在礁石上,故名。桐照原住民多为童姓,林氏落脚后繁衍兴旺,不久便成大姓。现今桐照有吴、陈、邬、王等四十余姓,主要姓氏林、陈、沈。 桐照渔村的外海捕捞历史悠久,渔业文化底蕴深厚。据宋宝庆《奉化县志》记载,桐照村早于宋代已成为渔业村,至今有上千年的渔业生产历史,是全国最早的渔村之一。《四明志》载,南宋开庆元年(1259),庆元府(现宁波市)征用奉化大小木船船幅2丈以上411艘,2丈以下1288艘,共1699艘,其中一半就征自桐照。明初,桐照已有大捕作业,作业海域达到了岱衢洋,大戢洋等海域。据嘉靖《奉化县志图》记载,早在洪武15年,即公元1382年,就在河泊所设置官署,征收渔税,可见,桐照渔业生产之历史悠久。全村有85%的人从事外海捕捞和近海养殖,80%的经济收入来自海洋。与海为生的渔民们,延续着“靠海吃海”的习俗,世世代代辛勤劳作于波谷浪峰之间,在16平方公里的黄金海岸上,风生水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2010年,这个古老的渔村荣获了“中国第一渔村”的美誉。 沿着梧山路,村子“腹地”有一片空旷的场地,村民称之为——“网场地”。“网场地”是渔民对陈旧的渔网进行整理修补的地方。据说,休渔期时,这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无数渔网,平时这里便成了停车场和晒鱼鲞的场地。 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桐照码头。东方鱼肚白显露,满载渔获的渔船靠岸。随着太阳一点点升起,渐渐地,码头人头攒动,一片繁忙景象。渔民们将捕获到的渔获装筐、装车,很多渔贩和市民也早早来到这里交易采购。除休渔期和台风天,桐照码头每天重复着独特的渔港风情。大海,这个曾经让渔民备尝艰辛的蓝色家园,终于给了渔民丰厚的回报。 沿着码头往前走,新建成的桐照标准海塘,像一只强而有力的胳膊,围揽着整个村子,守护者这方水土。从码头退回来,不知不觉闯入了“网场地”对面的巷子中,码头的熙熙攘攘,街上的车水马龙,仿佛被隔绝在外。 慢慢踱入小巷,脚下的水泥路渐渐退去,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一堵堵斑驳的砖瓦墙,墙头上衰颓倾倒的藤蔓枯草,墙角屋檐漫溢的青苔,还有墙门里被遗忘的卵石,无一不流淌着光阴的故事。蜿蜒迂回的小巷,望不到尽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茫然。此时,一辆电瓶车从身边驶过,青石板被碾压出浑厚圆润的声音,似是慈眉善目的老者在村口大树下讲述久远的传说故事。 村中有梧溪、东岸溪坑穿村而过,溪水在村中蜿蜒曲折,携风邀月,于潮起潮落间呼应岁月的更迭。沿溪的建筑多为民房,有的人家甚至把房子造在了桥板墩上,闭上眼睛想象着,枕着淙淙溪水入眠的浪漫。正恍惚间,竟已爬到了山上。桐照村山多地少,智慧的村民,依山而筑,在这里多的是“开门见山”的人家。 慢慢地下山,踏上莼桐路。刚才走过的这一路,仿佛时光与记忆在这里停留,竟想不起此处何此、此时何时,只一阵风吹来,带着咸咪咪的鱼腥味,这才顿悟,原来此为“中国第一渔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