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娅 春节假期,笔者与几个在沪、深、杭等地工作的同学小聚。他们多从事智能机器人软件开发、互联网软件营销、上市公司审计、电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工作。聊起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同学们表示羡慕笔者父母在身边、居住环境好,生活幸福指数高。但当笔者反问是否愿意回来发展,他们则表示不愿意。这其实间接反映了当下发展中的奉化业已存在的,并将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存在的,生活幸福指数与就业幸福指数的矛盾。 近几年,我区人才优待政策逐步加大,在购房、就业方面都有明显的倾斜;不少企业主也求贤若渴。但是从我区近几日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看出,人才缺口依旧很大。 这中间,产业基础尚不够成熟齐全是首要原因。虽然我区实体经济格局不断壮大,一些新兴产业逐渐崛起,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但这些新兴产业尚处于星火时期,形成燎原之势尚待时日。 其二,发现奉化,仍需要一个过程。奉化有理想,但求职者很实在。除了最直接的求职目标——薪酬,不少“90后”“95后”年轻人更看重平台能给予的后期发展。相比较北上广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奉化在相关领域的空缺既体现了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也蕴含着风险。因此,随着产业集聚,人才的集聚需要一个过程。2016年时,笔者在温州从事上市公司审计的同学,应家人要求曾想跳槽回奉化。但我区上市公司数量少,意味着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行业从业人员少、行业发展不完整,个人成长空间局促。而人员配置不足、员工身兼多职的现实情况,与一、二线城市的“团队战斗力强大、专人做专事”工作原则有很大区别。这些考虑,最终导致他放弃了回来的想法。 因此,让求职者发现奉化是重要的。事实上,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强烈的人才意识已经树立,在过去的几年里,奉化加大了招才引才的力度,比如出台极具优惠的招才引才政策,比如组团赴外地高校院所招引人才,比如加大与大都市科研院所的合作,这些举措,加快了人才在奉化的集聚,也为奉化实现“三年大变样”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更明显地提升奉化就业幸福指数。但对奉化今天和明天的发展来说,仍需要一个人才加速集聚的过程,需要实现就业幸福指数“大变样”。 一方面要不断修炼“内功”,在产业布局中,要更多地发挥自己的特色,融入大都市经济圈,借力中心城市,增加区域间互动,积极参与分工与合作;要进一步注重高、精、尖项目的招引,积极做好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不拘一格广开大门,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要进一步着力于都市经济发展,引进和建设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后者,一直以来是奉化的薄弱环节,更需要从观念上跟进,花大力气做好做大。 另一方面,企业要着眼于长远,不满足于眼下“小盈即安”的发展理念。地方的政策能吸引凤凰来栖息,出“真招”把人才留在家里的关键还在企业。薪酬不是唯一的留人方式,股权、期权奖励不失为新的激励方式。新时代的员工渴求长期的发展进阶,企业不妨开设“员工学院”请专家进企、带员工外出求取发展“真经”,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之中,培养和提升员工的整体技能与素养。 当然,提升就业幸福指数的招还有许多,相关部门和企业也在探索中努力,努力中探索。唯有大家充分认识到并正视这个问题的短板,并积极提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幸福指数与就业幸福指数的矛盾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奉化这块投资热地,也能成为人才自我投资的热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