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刘松 社区康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残疾人及亲友积极参与,采取社会化方式,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全面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目标。社区康复配合医疗康复机构形成全覆盖的康复服务网络,能有效填补医疗康复的盲点,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社区康复工作概况 从2010年开始,我区陆续建立镇(街道)级社区康复指导站10个、村(社区)级康复站389个,配建康复室74个,配备康复器械1018件,康复室的辐射作用基本已实现全区覆盖;村(社区)均已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专门负责辖区残疾人康复相关政策的落实,并配合社区医生做好社区康复的协调工作。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目前我区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开展情况和康复成效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康复意识不强。公众对社区康复的理解混同于综合医院所开展的现代康复诊疗技术,认为在农村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开展。患者本人及家属主动康复意愿不强,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怕康复。因必须承受训练的疼痛或风险,患者对康复训练存有畏惧心理,出院后因脱离了医生的监督和指导,导致康复训练中断情况较普遍。二是不重视康复。将社区康复等同于普通的体育锻炼,不重视医生指导,训练不规范,训练强度、训练频率不达标。三是对社区康复缺乏信心。出院后虽接受了社区康复服务,但因处于康复后期训练效果相对趋缓,造成患者方对社区康复技术产生怀疑,影响康复积极性。 (二)康复技术资源不足。镇级卫生院康复治疗师、社区卫生全科医生普遍不足,经过专门康复技术培训的全科医生更是稀缺。村级康复站主要依托村卫生室或卫生服务站开展工作,但是目前我区“村医”队伍老化严重,具有助理临床执业医师以上资格、有康复技术学习经历的只有寥寥数人,再加上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的工作普遍较繁杂,技术力量不足、精力分散的问题制约了村级康复服务的开展。 (三)社会支持力度有限。因当前农村人口对社区康复的知晓率不高,农村管理者对社区康复工作的价值、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向农村社区康复的社会机构还非常稀缺,部门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导致近几年来我区农村社区康复工作劲头不强。 对策研究 今年,奉化列入省残疾人社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区县(市),利用这一契机,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区残联联合卫生健康、民政等相关部门,充分整合、发挥现有资源,将着力从加强宣传发动、完善机构设置、提升康复能力、优化服务方式上争取新突破。 (一)加强知识普及,变“要我康复”为“我要康复”。1.在宣传对象扩面上下功夫。鉴于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发病年龄的年轻化趋向,康复知识的普及对象应由中老年人扩大到全社会,村(社区)干部、中老年家庭子女等人群也应列入重点宣传范围。2.在宣传形式优化上下功夫。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注重现场教育的宣传优势,将知识讲座的课堂搬到农村基层康复站点、残疾人家庭、老年协会、托养机构食堂等场所,通过面对面宣讲、手把手指导,将残疾预防和康复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点滴。3.在宣传内容丰富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宣传实效,将身边患者康复的成功案例、社区康复的成功经验、家庭康复和护理的操作方法等以现场观摩、视频播放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宣教对象充分感受康复成效。 (二)完善站点建设,变“站点全覆盖”为“服务全覆盖”。1.凸显示范站点引领作用。努力培育社区康复培训基地,不断完善现有康复指导站、康复服务站的建设和管理,有效发挥康复指导站、康复示范站的作用,探索推进有条件的镇(街道)康复指导站开设康复病房,开展医疗康复服务。2.突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功能。以需求为导向,设立残疾人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签约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基本康复服务。3.发挥托养机构资源优势。依托残疾人较集中的托养机构,采用托康一体化的社区康复模式,汇集政府部门、残疾人亲友、志愿者、慈善组织等资源,利用康复对象集中、康复资源集中等优势实现社区康复的高效开展。 (三)健全服务队伍,变“我来帮”为“大家帮”。1.健全社区康复协调员队伍。每个村(社区)至少配备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康复知识普及、康复政策宣传、配合康复站做好社区康复工作。2.建立镇(街道)康复管理队伍。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社区康复站确定一名专门人员,牵头组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和康复专业技术管理工作。3.加强社区康复服务团队建设。由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将有康复技能的全科医师、社区康复协调员、社(义)工等纳入团队,把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纳入社区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中,做到优先服务、重点照顾。 (四)优化服务方式,变“你来”为“我们来”。1.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请第三方专业社会机构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上门康复需求现场评估、家庭康复指导、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辅导等服务。2.加强部门合作。及时开放相关信息,打破信息孤岛,在残疾人证管理系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等数据库之间建立信息互联互通,为社区康复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3.开展康复体育进家庭服务。做好残疾人康复体育进家庭工作,入户为有需求残疾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康复体育器材、配套发放康复体育器材使用指导资料、康复体育指导员进家庭指导,让患者享受个性化的居家康复服务。 作者系区残联副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