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小芳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这些新职业中,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程技术人员,也有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还有较为新颖的农业经理人、数字化管理师等。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行业的结构性调整,这种调整不仅涉及到产业行业,也涉及到职场本身,深度影响就业的结构性调整。从扳道工、粮油管理员、寻呼转接员,到化妆师、私人教练、专车司机,再到自媒体人、无人机驾驶员……新的职业体系随着时代变迁不断细化重构,并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 不难看出,此次公布的这些新职业都带着浓浓的“科技味”,在数字经济大趋势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这是必然的结果,体现了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粗略分类,一类是得益于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由此涌现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和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一类是得益于科技提升引发传统职业变迁,机器换人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应用,由此“引发”的新职业如工业机器人操作员、无人机驾驶员等;还有一类是得益于信息化的广泛使用,衍生出的新职业,如电子竞技员、数字化管理师等。 可以说,新职业的大量涌现,体现了社会经济的新动向,代表了职场的新风向和新机遇。月入百万的游戏主播、身价千万的自媒体人、能游遍祖国大好河山的地图采集员……冉冉升起的新职业赋予了社会更精细的分工和更多元的价值存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个性化、多样化的职业出现后,往往会遭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抵触和偏见。“玩游戏有什么前途?你太让我丢脸了!”“花艺师不就是修剪花草的吗?”“网络直播是做什么的,是正经工作吗?”……对于关心儿女工作的父母来说,这样的提问和交流经常发生,伴随着的是对新职业的刻板印象和嘲讽之声。“不稳定”“非体制”“太偏门”是他们对年轻一代选择职业的评价。 从情理上说,父母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知识的更新已呈越来越快的趋势。给父母与子女交流带来困惑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更严重的是“知识鸿沟”问题。当然,由于获得资源的机会成本不同,一个人身处不同的空间,同样也会影响到他的知识体系,他对世界的看法,特别是对于新兴知识、新经济以及由此“萌生”的新职业的看法。 但新职业兴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产物。一个地方的发展也离不开新经济。新职业就业群体能否壮大,关系到一个地方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否最美最好。而对于新经济、新职业,不仅需要有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更需要我们用战略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去正视,无论是个体或城市,都要想方设法抓住机遇,从制度推广、标准制定、薪酬体系、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去推动,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自我迭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