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玲娅 4月1日起,我区所有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始了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都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充分贯彻落实了三部委的要求,得到了市民的充分认可。 公共食品安全问题历来牵动民心,尤其是孩子们的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用餐陪餐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和质疑。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各校陪同学生用餐的除了校长,还有学校其他负责人轮流执行。用餐完毕后还需在记录册上记下口感、新鲜度、食量、荤素搭配情况和建议。 陪餐制以一种直接的方式,把学校与学生联结在一起,便于校方充分了解真正用餐情况。坐在学生中,校长与学生没有距离,便于校长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育人为事业的学校,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更能体会将心比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责任。这是陪餐制更进一层的意义,也是学生用餐安全最可靠的保障。 制度靠人来落实,也靠人来监督。一方面,陪餐制落实中,食材采购环节、储存环节、加工环节、配餐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学校强烈的责任心来落实,并向家长公示。不定期开展“阳光厨房开放日”,邀请家长代表入校陪孩子用餐,为“陪餐制”再加一道“信任锁”。而另一方面,除五六家小型幼儿园外,我区各学校和幼儿园都设立了“阳光厨房”,安装了视频探头。市场监管、卫生等主管部门更要充分发挥新技术手段的重要性,用“人防+技防”的模式,不定期抽检食材、卫生状况,实现时时监管。 出于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考虑,相关学校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来推动这项工作,比如根据孩子身体成长阶段的不同,请营养师搭配营养,进行“食谱定制”,让孩子们在吃得安全的同时,又能吃得好。 与之相对应的是,家长绝不能因为“陪餐制”的实行而“一劳永逸”,认为“交了用餐费,孩子的用餐大任就是学校的事了”。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孩子在就餐时,常有偏食、挑食的现象,喜油炸不喜清蒸,爱吃菜不吃饭,偶尔还有浪费的现象。经询问得知,大部分家长们基本是顺着孩子的口味做菜,认为吃得多、吃得饱就是好事,少有人考虑做菜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得当的问题,其实这并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在学校,老师虽然能够对孩子作一些引导,但由于一些饮食习惯形成了,短时很难改变,孩子们的偏食,也有可能导致其在学校不能确保营养的均衡摄入,甚至不能吃饱。出了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及时纠偏,比“带孩子吃一顿大餐”更有意义,也更为实际。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呵护孩子们的“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