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鑫星 通讯员 陈群力 立案大厅是当事人踏入法院的“第一道门”,也是人民群众了解法院、表达诉求、寻求司法帮助的“第一道门”。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与名片,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平等真诚对待每位当事人,认真仔细做好立案登记,自2015年起,骆华波用自己的耐心和真心,默默守护着这道门,在彰显司法威信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群众。 从书记员到立案员 近日,记者来到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看到,骆华波顶着一头干练的短发,身着整洁的制服,一丝不苟地在电脑前操作,做好立案登记相关工作。今年41岁的骆华波已在区人民法院工作19个年头,从输入庭审记录的书记员,到立案登记的立案员,她经历了多个岗位,但不管岗位如何变,勤恳敬业、真心耐心,是她一直以来的工作态度。 2000年,初出茅庐的骆华波来到原大桥法庭,担任书记员一职。正值庭审记录由人工录入转为电脑录入的阶段。骆华波和同事一起成为奉化第一批使用电脑录入的书记员。当时,大家对电脑不是特别懂,速录机也和电脑键盘有所不同,每个人从零基础起步,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打字,从一分钟100多个到一分钟200多个,骆华波达到了高级速录师的标准。 书记员要在庭审现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做好记录。当时,不少当事人在庭上说的是方言,这就非常考验书记员的听力,慎重、仔细、认真,骆华波练就了一身本领。 从大桥法庭到法院民事庭,多年的工作经历也磨平了她的棱角,她变得更加平和,心态也越发稳重。2015年,她来到立案庭,从事立案登记,面对各种各样的当事人,骆华波都可以做到冷静对待,耐心服务。 用心守护“第一道门” “当书记员时,工作比较单一,最主要是专心仔细认真。但立案登记不一样,要面对各个阶层各种各样的人,更多的是考验自己的应对能力和人际交流。”骆华波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岗位。”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不少当事人来到立案大厅有着自己对于案件的一些定义和想法,然而他们对于案件深层次的东西却是一知半解,这就要求立案员更耐心地解释法律法规,做好解答工作。“作为第一线工作人员,我们首先要自己提高水平,将法律法规学透学精。”骆华波说:“很多当事人来到法院,不分青红皂白,就觉得法院要将自己的事情负责到底。” 来立案大厅的当事人有不少并不知道要带哪些材料,加上本身因为纠纷矛盾而来法院立案,还没做登记,就是一脸的怒气。当得知立案要准备材料证据时,就会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并把怒气撒在立案员的头上。“这是我们经常碰到的,我们只有一边耐心解释,一边告知其要准备的材料,将程序做到位,也将服务做到位,让当事人尽量跑一次,这样大家也能理解了。”骆华波说道。 一位来自尚田镇的老人,因其个人养殖场的相关问题来法院多次立案,因为涉及到案件较多,他来了多趟,从一开始对骆华波态度不佳,到后来来到法院就找骆华波,还亲切地称她为“大师傅”,觉得她懂得多,态度好。 工作加速 服务加速 2015年5月1日起全国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变审查立案为登记立案,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实实在在从群众需求出发,不断提升司法便民利民水平。 立案登记制的实施,降低了诉讼的门槛,打开了诉讼的大门,这也意味着立案数量急剧增加,滥用诉权现象也可能发生,这对于立案庭工作人员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2018年,区人民法院登记受理各类案件13000多件,案件数量每年处于增长阶段,骆华波和同事基本每人每天需登记处理10多件案子。 工作增加,服务不能降速。近年来,区人民法院建立诉讼服务中心,优化了诉讼服务功能,提升人民群众在诉讼活动中的“获得感”。诉讼引导、案件登记受理、诉前调解等多个区域清楚分类,无线充电区、箱包寄存处、律师服务区等各种便民措施,方便前来法院的律师和当事人。诉讼指南、老花镜、饮用水、笔墨纸张、打印复印……便民服务不断在加速。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是骆华波工作变化中一个新亮点。“微法院”可以通过手机关注微信公众号立案;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当事人,立案员会上门立案。这些立案服务措施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让当事人足不出户立案,节省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也获得了当事人的认可和赞赏。“去年有一个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因为长期在医院卧病,我们便带着相关材料到医院为其做好立案登记,让他们少跑腿、不跑腿。”骆华波说道。 线上登记、线上调解,区人民法院服务人民群众的方式不断创新,立案员的工作方式也日渐多样化,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如今,经验丰富的骆华波还承担起“传帮带”的任务,指导新入职的人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不断跟上节奏,互相学习、互相提高。”骆华波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