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举直 区委老干部局邀请我在今年的全区老干部理论培训班上作一次正能量宣讲,谈谈《我的后半生》。当然,我还有前半生。其实我的前半生比后半生更为坎坷。我生于1936年,从出生起健康生活的时间只有6、7年,其余都被病痛折磨。8岁那年,我得了骨结核病,髌骨溃烂,疼得彻底难眠。当时正处于战争之际,社会不稳定,医疗条件差。10岁左右病情逐渐加重,被抬到方桥后顾村,请那里的一位顾姓中医外科医生,在没有麻醉的条件下,硬是把我烂掉的髌骨碎片腐肉脓血从腿上扒了出来,疼得我浑身被汗水浸透。顾医生医术高明,我的病情逐渐好转,但还是落下了残疾。高中二年级因生活困难休学后,我到高级社当了出纳员。那时残疾人得不到像现在一样的照顾,是被排挤的。极低的工资无法养家糊口,于是我偷偷去教育局报名登记当代课教师。1956年“八一”台风过后,我去江口郑家土耷小学代课,从此走上了教育岗位,一干就是37年。1980年,我调入奉化中学。1983年,我被调到奉化检察院,白天调查,晚上备课,边办案边上课,从此与法律结缘。后来,我参加了学制两年的律师函授培训,学成后,教育局又派我去杭州大学法律系学习有关课程,此后在奉化电大授《国际私法》课。 1993年,奉化第一家合伙制求是律师事务所成立。我提前两年退休,来到了这家律师事务所,一干就是8年。在浙江省司法厅组织的一次全省法律工作者统一考试,我成绩合格,取得了民事案件代理资格。2010年我已70多岁,体力不支,老是去医院。老伴劝我继续上班,我不愿意去。其实我早就想好要组织一伙老友,干一点事,向老百姓普法宣传,免费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我先找的孙常熊,他原先是检察院经济检察科科长,退休后在一家银行当法律顾问,我常去他处。我说明来意后,他立马同意了。在老干部活动中心,我碰到了法院退休的林崇庆同志,他在求是律师事务所与我共事了8年。加上我的邻居谢定康,于是就有了四位老同志。我找到了新民社区(2003年起我免费担任该社区法律顾问)的许亚春书记商量,她爽快地将社区小会议室让给我们做活动场地。有人有场地,我们就开始商量工作计划:一是叙事聊天,老年人很需要;二是学习法律知识。学法不能中断,时代在前进,法律在不断修改完善。三是借助这一平台,开展普法宣传,向老百姓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那时,孙常熊和我都是77岁,谢定康、林崇庆已八十出头,后来被称为“爷爷团”就是这个道理。 2011年8月17日举行了“新民社区法律工作室”授牌仪式,“爷爷团”法律工作室正式成立,当天我向居民群众宣讲了《民间借贷应注意的问题》。次日,奉化日报头版作了报道,奉化首家社区法律工作室成立。从此社区里2000多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免费的法律援助。每周三上午,我们几位老同志在工作室里坐班,接待前来咨询的群众,从不缺席。现林崇庆88岁,一年住两次院,出院后就马上“上班”。孙常熊患有眼疾,白内障手术后带墨镜“上班”。2017年谢定康离我们而去,这使我们更努力工作,知道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我们工作室提供的法律咨询与一般律师事务所不同,我们会面对面肩并肩,促膝谈心,依据法律把他们内心的问题全部一一分析清楚。很快,工作室细心周到的服务在群众中口口相传,经《宁波日报》报道后更是名声在外。余姚、慈溪、镇海、北仑、鄞州等地的老百姓远道而来,经常把工作室挤满。有时我们会动员周边的群众延迟一天前来,先帮远道而来的群众解决问题,让他们皱眉而来舒眉而归。至今为止,前来咨询的群众已经覆盖全宁波。最远的是一位武汉武昌的群众前来咨询。他说他是从四川成都的一家《文摘报》转载《宁波日报》看到法律工作室事迹的,慕名前来咨询。 截至今年4月10日,法律工作室已接待来咨询的群众1177人次,这还不包括电话咨询。我们有两只手机24小时开机供群众来电咨询,有时候凌晨4点多,晚上8点多也有人打入电话。我们还为群众代写法律文书。虽然曾经我们几位老同志间有约定,因为年事已高,“动口不动手”,但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这个约定被打破,截至今年4月,工作室已为居民群众代写法律文书121份。有一次一位居民将好不容易积蓄了10万元借给他人后无法回收,我们给他代写了民事诉状。他拿来600元钱作为酬谢,我们谢绝了。有对两夫妻是因老家邻里关系纠纷成了被告,苦恼于如何出庭,在法庭上讲些什么,经朋友介绍找到我们工作室。后来,那位介绍的朋友告诉我们官司赢了,这让我们非常欣慰。 8年来,我们把接待群众的法律咨询台账编纂起来,每年一本,其中两年为各两本,共10本。我们把自2011年法律工作室成立以来各类媒体新闻报道的文字和照片归纳起来共两万多字和多幅照片,作为工作室的历史档案。经过多年努力,我们还出版了书籍《法律就在你身边》,共22万字,素材来源于自1993年起人民法院报《现在开庭》栏目里面的有关内容,总共编了276期案例,内容有案由简要、案情、陈述、判决和专家点评。部分案例,我们还研究布置了思考题。经过多次校对和完善,这本书现在是老年大学法制课的一本教材。 “普法工作做得好,居民纠纷自然少。”这正是我们成立法律工作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