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块红石板的故事

    王开甲 单忠国

    人老了,总想说些往事给后人听,就算是老人唠叨吧!下面,就说一个红石板的故事。

    在碧波荡漾的亭下湖水库的库底,在原亭下村遗址的荷花池头,静静地躺着一块红石板。有人说,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红石板。有人说,它是一块价值连城的鸡血石。到底谁说得对,已无法查证。但是,它确实身世不凡,是北宋时期哲宗赏赐给亭下村单杞学子的一块御石。这就有点稀罕了,为什么皇帝会赏他一块御石?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据《亭下村文史资料记载》:北宋英宗时,东阳县有一位进士,其嫡孙名叫单元晟,在游历奉川时,站在妙高峰上眺望,见足下有一处盆地,两条小溪,各自西、北方向而来,在盆地东侧汇合后,缓缓向东流去。盆地四周青山叠翠,可谓山青水秀,是一处宜居之地,遂卜居于此,繁衍生息。因该地位于雪窦山的御书亭下,故取村名亭下。

    据传,元晟公共得五子,个个好学。尤二子单杞,又名邦昌,天资聪颖,学业超群,一直攀升至京城内舍生,并被聘为太学教师。太学师长见其有教书育人专长,特恳请皇上恩准,赐其银两回乡举办义学(学塾),并赐红石板一块,以作留念。

    那块红石板,长2米、宽1米、厚约10厘米。沿运河南下,运至大埠后,改由竹筏拖运至旧时的高岙村口。那里离亭下村不远,用人工抬运已不成问题。人们见状,十分好奇,围观者众多。过不了几日,单杞邀集木工、石工、泥工诸巧匠,在自家祖屋旁边的一处空地上,仿京城太学的格调,建造义学校舍。校舍有门楼3间、东西厢房先后建造20间,膳房5间。校舍中央设有用鹅卵石铺就的400平方米操场两个,厢房内挖有供师生饮用的水井一口。校舍大门宽约5米,两旁各有1.5米高的青石擂鼓1只。石步阶五阶,每阶按宽40厘米、厚20厘米规格,由鄞江梅园石叠成。门楼前挖有一个约300平方米大小的池塘,池中种植荷花,池边建造廊屋数间。将京城带来的御石——红石板,架在池塘的进水口上,取名黉桥,寓意黉门秀才。这是奉西最早的一所义学,培养了一群不凡学子。据嵩溪单氏宗谱记载:“宋元佑年间(1086-1093),亭下单邦昌奉诏回乡办义学,在亭下村荷花池头建立学塾,造有学塾楼20余间,供四方志士入学攻读,造就学生上百名。”据《亭下村文史资料》记载,期间单氏族中荣登进士1名,举人10余名,秀才20余名。

    据传,南宋迁都临安后,理学大家朱熹,时任浙东巡抚,闻知亭下村的义学,特来巡视,并亲自给师生开讲理学的渊源与儒学的实践,鼓励大家学成后,济世安邦,治国理家。一次,朱熹来亭下学塾讲学时,恰逢亭下单氏村民修建宗祠,村民恳请朱熹题写匾额。朱熹欣然同意,题写了“理学名宗”四个大字。因义学校园坐落在嵩溪江畔,朱熹提议将义学取名嵩溪书院。后人为纪念朱熹,在后来造谱时,谱名也取名为嵩溪单氏宗谱。村民还特地在村后小晦岭南麓,建造了一座亭子。朱熹、戴表元、陈著、单庚金四位文学大家,先后多次来此处吟诗赏景,后人遂将此亭取名为“四仙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